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党建工作

教师党课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06 07:4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党课 党课教案
  •   公告:

    
苦练全面而扎实的专业能力(板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全面而扎实的专业能力。作为专业化人员,除了一般能力以外,教师还必须勤勉踏实,苦练全面扎实的专业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教学能力:善于引导,富有感染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因素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没有课堂,就没有名教师。名教师之所以得名,其开端往往就在于其教学能力强。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运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社会、学校同行的认可和赞誉,才可能真正成为名教师。不少一线的老师“认识”某个名教师,往往都是从课堂上“认识”的,都会说起曾经亲身听过的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或是曾经看过的某次课堂教学录像。可见名教师征服人的还在于他在教学上的真功夫。
听过李吉林老师上语文课的老师,无不对李老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丰富手段叹为观止。那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几笔就勾勒出来的粉笔画、即时弹奏的音乐、吟唱出的歌曲等等,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课文,“入境与亲”,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益。情境教学既是李吉林老师长期钻研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也是她个人艺术才能的创造。
于永正老师具有强烈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再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总是那么饶有兴趣地、轻松活泼而又扎实地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受到了教育,“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生动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于老师把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了教学创造的过程之中,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增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过硬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赢得教学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教师只能贡献他的教学思想,他至多是一个在理论方面有所成就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但不能算是一个名教师。名教师,首先要能教学,能上课。
2、科研能力: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名教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从中寻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己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丰硕成果,自成一家。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等等,这些方法不仅体现在他们高超的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中,更体现在他们丰富的论文和著作之中。
也许我们不能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所有名教师,但他们对于教育科研的执着以及发表的大量研究文字,不能不让人对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表示叹服。这些名教师非常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一有灵感,就立即把它们写下来,并且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这为他们的教育科研积累了丰厚的基础。他们的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又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吉林老师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的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
于永正老师参加工作以后,就坚持每天写教后记、日记,从不间断,形成了“操笔为文的习惯”。从1957年到1980年发表第一篇文章《选材与命题》之间,于老师积存了一箱子的退稿。有了这样的积累,此后他不断发表文章,1999年出版专著《教海漫记》,2002年出版《于永正文集》。
在《于永正文集》一书中,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写道:“我曾经对青年老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一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一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如果说我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那就是我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应归功于爬格子。”于老师的话,不仅是对青年老师的一种告诫,也道出了这一些名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强、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的“秘密”所在。
3、交际能力:善于沟通,赢得支持
(1)善于推出自我,赢得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名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邱学华老师就非常能理解学生,刚当上老师,第一课就从猴王出世讲到大闹天宫,还不时加上动作表演一番。让平时习惯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书本的学生有了一次难得的享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接着,他又教学生们打篮球,星期天带学生一起去爬山、做游戏,很快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李吉林老师也是如此。“活动课上,我和他们(学生)一起唱歌,帮他们排节目,和他们一起转‘巨人步’,甚至和男孩儿踢足球。冬天的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很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渐渐地他们觉得这个小老师还不错,开始喜欢我了,喜欢上我的课了。”
(2)在与同事的交往中找到同路人
名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能处理得很好,这主要表现为“择善而从”的智慧,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者,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前进,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于永正老师的成功离不开教学沙龙。20世纪80年代,于永正、张庆、高林生、郝敬华(后来这几个人都成长为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等几个老师共同组织了教学沙龙。他们经常碰头,闲谈,内容全都是语文教学。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志同道合,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思维容易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启发灵感。”这位老师人都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同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邱学华老师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留校教小学数学教学法还是后来到溧阳师范学校,为了能够使自己教学法课能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老师真正收益,他总是和老师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听老师们上课,了解教学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缺少什么。与他们一起备课,手把手地教他们上课,解决老师们上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文革结束以后,邱学华开始尝试教学法实验。当时保守风气很盛,大多数人还不敢进行实验,但依然有老师愿意与他一起投身实验,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这些都与他真诚的为人、良好的人缘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交际能力使邱学华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开展自己热爱的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事业,并且不断深入,不断走向成功。
(3)勇于向专家学者学习
名教师们来自教学实践第一线,平时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由于当年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并未学过多少的教育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自身的理论局限。但是,他们并未因为理论欠缺而畏缩不前,相反,是不断寻求机会,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李吉林老师就说:“我深知一个小学实践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老师应该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除了自学以外,就是与专家学者打交道。” 1986年,李老师到武汉参加一个全国学术讨论会,在专家学者阐述的“大背景”中,李老师感到了无数的“困惑”,觉得改革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是,李老师并没有被“吓住”,而是抓住机会拜访了与会的江山野和顾明远教授,两位教授鼓励她,说她完全可以搞。后来,她又到上海参加了一个会,受到了刘佛年和杜殿昆教授的启发。与专家的交往使李老师明白了人在困惑的时候,不能一个人苦思冥想,需要有专家的点拨,才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