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您需要的资源啦!?本站所有软件高速免费下载,记得下次再来哦,找教案个人博客您下载的首选
软件大小:0 Bytes 下载次数:0
更新时间:2015-04-29 21:35:00
谢谢关注。
不能下载请报告错误,谢谢
亚洲音乐文化之旅评课稿
秋天的乐章评课稿

软件简介:
《声音与场景创作》  
    在开始探讨胡珊珊老师《声音与场景创作》教学设计前,先来看看一篇短文。题目为《李劲松上海谈创作实验音乐 记录放松心情的方式》(李劲松是著名的香港实验音乐创作人),全文如下:
  李劲松话不多,声音很轻。和记者见面时,只是浅浅的笑。讲座未开始,他就一个人坐在角落调试着设备。这样一个看似安静的人,却创作出了如此“吵闹”的音乐———更让人意外的是,作为声音艺术家的李劲松从未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甚至不认识五线谱。然而他已听过超过20万张的各类音乐专辑。这些积累,是李劲松不用谱子创作音乐的秘诀。“任何声音都是有质感的,各种音乐听得多了,对声音会有一种敏感。”李劲松说,“只要选择和分辨声音的能力强,谁都可以是很好的作曲家。”在他看来,学院派的音乐约束与规矩比较多。“实验音乐的创作就很随意,告别乐谱的刻板,根据音质运用电脑软件来制作,一天内就可以有自己的作品。”
李劲松的音乐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乐器声、歌唱声,还有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声响。去蒙古采集马头琴声和人的喉音、去西藏采集当地的民歌演唱、去田间采集农民劳作的声音……李劲松带着录音设备四处采集各种声音样本。再把所有的样本储存于硬盘中,以待日后创作时使用。他的音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声音,经过后期软件的修改、延长等处理后,拼贴在一起,将琐碎、凌乱的声音片段整合成音乐。“我所采集的声音,都与我喜欢的人和事有关。例如田间农夫耕作的声响,就让我想起幼年时同祖父在山头游戏时的情景。很多时候,并不是我在创作音乐,而是声音在带着我走。”
再来看胡老师设计的《声音与场景创作》一课,该课选材于湘艺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元《阳春三月》,该单元是根据新课标对初中相关“音乐创造”内容的要求,即引导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一定的音乐情境的要求而编写的,本单元的教学包括了“演练与探索”和“创作表现”两个相互关联、逐步深化的两个部分。回顾刚才短文中“实验音乐”的表现特点与创作特点,会发现该单元的教学,其实就是对“实验音乐”创作与表现的初步尝试和体验。
如果该课定位为是一节“实验音乐”的尝试创作与表现课,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是:让学生了解实验音乐的创作与表现特点;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按要求表现《阳春三月》;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尝试设计实验音乐《集镇的春节》。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音乐——实验音乐,进而认识实验音乐,知道实验音乐的表现特点是什么?了解实验音乐的主要创作手法有哪些?等等。如果胡老师在该课教学的铺垫中,更多地让学生了解这些关于“实验音乐”创作的内容,甚或让学生聆听一些“实验音乐”的片断,体验实验音乐的音响效果。即能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与欲望,也更有利于学生实验音乐的创作或表现。
仔细研读教材,会发现教材中的关于“实验音乐”的实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表现实验音乐”,即再现由作者创作的“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第二个层次是以“集镇的春节”为题的实验音乐的尝试创作。教学时也要体现其不同的教学特点:《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演练与探索,重点在引导学生如何表现实验音乐,即如何将《阳春三月》中设计的春讯、春雷、春雨等情境表现出最佳的效果,教学实施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集镇的春节》的尝试创作,重点则在启发学生怎样创作实验音乐,要让学生了解实验音乐的创作表现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音乐,教学实施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无疑这两大内容是该单元教学的主体内容,是教学的重心,理应得到突出。但在李老师的教学设地中,似乎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听一听”的教学环节,强调了对声音的探讨,强调了对各种声音的听辨,特别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乐器表现生活中声音的效果。而恰恰没有探讨“如何让声音自己说话”,如何巧妙地将声音组合起来,不管是乐器演奏的,还是人声演唱的,亦或是自然界的任何声音,让组织起来的这些声音,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种情感,亦或想营造出的一种情境。该课在教学重心的把握上,也还值得探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