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工作计划

初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9-06 20:0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初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育行政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紧密围绕“回归原点,突出重点,夯实起点,打造亮点”工作战略和教育理念,落实“争先、创先、领先,真实、落实、扎实”工作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过程的检查、分析和总结的管理力度,为促使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使我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按照学校的办学思想,充分利用校内外办学资源,构建一整套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培育一支教育思想先进、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实施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科研强校策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成为“效率高、质量优、社会声誉好”的农村初中。具体目标为:初一年级会考各项指标保持镇内领先地位,平均成绩力争接近或超过全县中等水平; 初二年级会考各项指标镇内保持领先地位,平均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前十的行列;初三会考平均成绩力争有新的突破,确保脱离全县倒十位置。
三、工作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1、坚持一个中心 。学校一贯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视“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办学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2、抓住两个重点。一抓备课和上课。备课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任何“脚踩西瓜皮”式的备课上课都不可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二抓作业批改,要求全体教师做到勤批改,及反馈,找共疑,再训练。通过作业批改,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个人的学习状态,更能从学生共性错误中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做好三篇文章。一做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督导的文章,严格规范和监控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真正落实“教学常规月检查”考核制和评比制,督促每个教师把常规的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做推动行政听课点评引领的文章,只有聚焦课堂、深入课堂,才能使学校常态下的教学常规更加规范,每堂课的教学效益更加高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高效课堂,充分发挥行政听课评课的引领作用;三做完善高效课堂模式建设的文章。要通过主题引领,项目推进,行动化研究,标准化验收四个环节,进一步打造完善我校“三段五步法”高效课堂模式,力争县局验收一次通过。
四、工作措施
(一)策应教育新政,广泛开展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新政的推行,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新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新政,继续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教师要更新育人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从班级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以强烈的责任感关心和培养好每个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
1、进一步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2、完善“三段五步”高效的课堂模式。各学科、各年级正常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继续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对“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教研活动展示,推广适合本学科、本校情况的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逐步摸索出对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将教学内容前置,精心设置前置问题,问题避免简单的填空、简答等形式,设置前置性问题的原则为指导学生预习: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能级要求。全面推行导学案模式,对导学案的使用在研讨中逐渐完善,努力改变当前在导学案的使用中量大、习题化的现象,研究教学环节的衔接。
3、坚持“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各班建立均衡的学习小组,在兵教兵,师教兵两方面探究,尝试先练后讲,先生后师,转变教学理念,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规范教学“六认真”要求,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行政人员深入课堂,率先垂范。上课、听课符合教育局视导要求,行政人员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学校组织行政听课点评至少2周1次,行政听课要关注教学常规的随机检查,点评做到有重点、有思想、有引领。从行政人员开始,杜绝弄虚作假,强化教学六认真等教学常规的检查与督促。本学期重点督查备课上课及作业的批改。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1)听评课制度——行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及同学科教师相结合的听评课制。(2)学生评教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尝试由学生作为课程和课堂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3)教学常规管理制度。(4)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有无私自调课现象,有无占用其他学科现象,如有一律作为教学事故。
查集体备课情况:有没有按计划定时定点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时间有没有充分利用,有没有准备说课材料并发给本备课组内的每个教师,有没有认真讨论修改。
查备课笔记:有没有统一的导学案模式,同一年级学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一致,有没有学法指导,统一作业。电子稿教案和集体备课的教案有没有进行二次备课、有没有教学反思等。
查听课评课情况:一听新教师的课,督促指导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要求,二听同一备课组教师的课,要对一个备课组进行连续听课,目的是检查各位教师的教学有没有按备课组的统一要求教学,听课笔记记载是否实事求是、认真、评课是否及时,栏目是否齐全。
查学生作业情况:年级组正常进行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调查,学科作业是否适量,是否精选,建议根据学生情况是否分层布置。督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三)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养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形象,尤其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先,在对待教学对象上,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特别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利用,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应坚持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原则,努力让学生在学习做事中学会做人;然后在教育途径上,应坚持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通过内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善于自学、善于反思、善于评价、善于调节的学习探索者;最后,在管理体制上,应坚持内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文明修身在开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但奋斗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内律的转变。要使这个转变顺利的实现,应该改变强迫制,而是进行目标管理法,并配合内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研究中考趋向,提高科学指导初三教学水平
在新形势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势、应对挑战,在指导初三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引领、完善策略,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稳步前进、含金量更高。为此,全体初三教师要深化学习研究,加强教学指导。要特别加强教育新政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和精选练习题、加强课后辅导等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化解矛盾。各学科要确立全局意识,坚持协同作战,整体优化。要召开各层面的分析会,及时推介先进备课组、先进个人的成功经验,帮助相对滞后的学科、教师查找原因,制订措施。对相对薄弱的学科,实施跟踪调研,实时监控教学措施的落实情况,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五)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文化立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在今后几年里,要继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努力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促进学校艺术、体育、科技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办好《彼岸报》,用好宣传窗、展示栏,配置活动展板,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附一: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八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暑期研修培训和考核,教师集体备课。
2、各年级暑假作业测试。
3、调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4、做好开学前一切准备工作。
九月份:
1、各位教师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班务工作计划。
2、编排各年级安全巡视表。
3、各年级开好上一学期质量分析会。
4、组织教师参加教师节表彰活动。
5、组织全体教师再次学习县局《有效教学背景下的教学常规》
6、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7、学校行政听课。
8、“三段五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自我验收。
9、组织初一英语教师参加县教材培训活动。
十月份:
1、学校对“六认真”情况进行抽查。
2、申报“三段五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验收,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组织教师参加县初三物理、化学、数学、英语、作文教研活动;
4、全校各班广播操比赛和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5.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自查活动。
十一月份:
1、期中教学“六认真”检查评比。
2、组织期中复习、阅卷、质量分析。
3、召开各年级期中分析、集体班会。
4、“三段五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验收,。
5、学习研究“黄海潮”活动主题,组织教师参加镇“小黄海潮”教研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县“黄海潮”教研活动。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自查活动。。
3、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
4、学校对“六认真”情况进行抽查。
5、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好期末复习计划。
一月份:
1、期末复习研讨活动。
2、组织好期末会考的各项组织工作。
2、安排学期结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