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一年级语文

一年级语文教学感悟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2-23 15:1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教学感悟
  •   公告:

    

越想象越精彩
——一年级语文教学感悟
“如果你是平平,还有一间房要搭给谁住呢?”在上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平平搭积木》一课时,我很自然地问道了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书中不是写着吗,“还有一间房要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回答时也不外乎两个答案,一个是没有房子的人住,一个就是给自己的家人住。这两个答案局限于学生的生活空间与课本知识空间,几乎无人涉及想象空间,如此发展与我们那个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何区别呢?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低年级学生正是思维萌芽形成的关键时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了。那么在低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挖掘他们想象空间的那部分呢?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与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想象, 在多种想象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尤为重要。山区的孩子视野相对狭窄,除了电视、课本之外很少利用其他途径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如何将他们所知道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就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那样回答以后,我反问大家:“想想除了家人、课文中说的给没房子的人住以外,你知道的动画人物、童话人物里面还有谁也正需要房子住的呀?”经这一提醒,几秒钟后有个男生站起来说:“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住,那样她就不会被冻死了!”这个答案立刻引得全班的阵阵掌声。紧接着,学生们的思维似乎打开了,“可以给北极熊住,它们的家正慢慢融化呢!”“我要给美羊羊住,我最喜欢她了!•••••••”后面的答案越发精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较为开阔,稍微经老师一引导就立竿见影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每篇课文结束时我会安排一个思维训练环节,教师提出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而后回答。例如上完《雨点儿》后,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做哪种雨点儿呢?为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语言,其中有个学生就是这样回答的,“我要做小雨点儿,去有花有草的地方,摘朵花送给妈妈!”这与刚开学时回答相比进步了很多,学生也逐步形成了除在生活、知识空间以外的想象空间去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个环节也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尊重,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中最大一个感受就是乐于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这种心理得以有施展的空间。
一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课堂上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说错了没关系,只要你能动脑筋思考。”这对那些少部分胆子小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二是教学中体现集思广益的思想,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营造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仅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更表现在思想学问上的民主。譬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会让学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例如生字“跑”,有的学生说是偏旁加熟字,而有个学生则编了一个故事:早上起来吃了包子,才有力气用“足”去跑步。生动的故事一下子让别人也记住了这个字。在教学中多用鼓励语言,如:“你的想法真奇妙”、“ 这个见解很独特”等,即使当时学生的思路不对,教师也应鼓励说:“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在这样的一个无拘无束、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克服拘禁、恐惧的心理障碍,才能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
三是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亮点。我班有个男孩儿,刚进班时行为习惯较差,且不爱学习,任课老师无论怎么苦口婆心亦或严厉批评都不起作用,但偶然的一次清洁大扫除,我发现他很会扫地,抓住这一点我表扬了他,并将其推选为清洁委员,并强调当了班委会后就要各方面都好好表现才行,这一招果然凑效,不用老师督促,他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最后一点感悟较深的就是语文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学习”。一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学时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欲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