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三年级语文

木笛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6-07 14:3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木笛
  •   公告:

    

我对《木笛》第一课时的新认识
本学期,我参加了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很荣幸承担了做课任务,并且得到了教研员赵老师的悉心辅导。从赵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我真切地领略到魅力教师的风采,也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缺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改变了以往我觉得第一课时“没的可讲”这一看法。
当接到做课任务时,我很兴奋,能有机会在这样的范围内得到锻炼对于山区的教师来说很难得,所以也很珍惜。与赵老师沟通后,我又接受了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执教《木笛》第一课时!我当时很迷茫,第一课时内容那么简单,怎么上公开课呢?而且涉及的元素很多,引入的信息也很多,不容易把握关键环节,怎么才能讲出点有价值的东西呢?我向同事展开了大面积的求助,大家和我同样困惑。以前无论是外出听课还是校内做课,大都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因为与第一课时相比较而言,第二课时更有针对性,重点更加突出,有内容可挖掘,所以很少有人选第一课时来讲,这也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之处。赵老师总是最先捕捉到大家不敢触动的境地,带着我们去突破难关。因为我总觉得第一课时没有内容可挖掘,又不知道怎么合理分配两课时内容,所以在备课时有些犯怵。向赵老师请教后,确定了课时分配情况和第一课时的基本思路:问题引入、初读感知、解决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划分部分并概括段意,并指导我把概括主要内容这一重难点落实在笔头上,关注说与写的结合。这样既不会觉得空洞、没的可讲,又能扎扎实实地落实目标,推进教学。于是我开始着手写教案,教案设计得简单明了,这颗悬着的心也逐渐落地了。
一堂课下来,我的感触很多,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在我执教的《木笛》第一课时过程中,从引入课文到初读感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来看,还算顺畅,但静下心来,我扪心自问:学生提的是否是有价值的真问题?我为此做好引导了吗?问题探究是否关注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理解歉疚的“疚”时,为什么不让学生先自己试着推想字义再去选择义项呢?在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更是令我百感交集。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我让孩子们先试着写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当我把一位同学写的主要内容放在实物投影上,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修改的时候,全场竟是如此安静,或许还没发现问题,或许不知如何表达……我有些着急了,没有人举手,这可怎么办?我故作镇静,又带着孩子们念了一遍投影上的文字,再次陷入思考,这时终于看到了一两只小手举起来,但说得语无伦次,我几乎愣住了,怎么办?怎么办呢?这么多渴求知识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这里,这么多双同仁的眼睛都在看我如何处理问题。干脆,把方法给孩子们,就带着孩子们从要素抓起,一一找全,再串联成句。并适时总结方法,明确概括主要内容要做到:要点全,语句通,语言简。最后顺利地划分部分,概括段意。虽然渡过了难关,但我内心一直在纠结:学生在概括主内时这么费劲,会不会和我备课时纠结的那个问题有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是先让学生说说再写下来,还是先自己试着写写再交流、修改”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赵老师课后精典而意味深长的点评,使我茅塞顿开。一下就找到了症结所在,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先写后说这样安排,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原来我的根本性问题就在于没有弄清篇章、结构、线索的关系问题,她明确指出:“要想提高孩子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教师要立足于篇进行教学准备,理清文章主旨,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洞悉文章结构”。赵老师亲切的话语,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前行的我,于我而言,这是一种理念和行为上的洗礼,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一节课,我收获颇丰。在以后教语文课时,我对第一课时也不再犯怵了,不再觉得没的可讲了。在把握关键环节时,也多了份自信。其实,第一课时也一样重要,它是对全文内容、结构、线索的整体把握和梳理;一样精彩,承载着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精彩生成;一样有可挖掘之处。同样,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量,而且习得了方法,培养了能力。这节课,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仁的认可。在赵老师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评价激励中,我会信心倍增,更好地落实这“三实”。

上一篇文章:骨干教师读书心得

下一篇文章:非骨干教师评优教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