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心理健康初中心理健康

父母失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发布者微信

    

风雨中,有些痛……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
周一的早晨,心情还沉浸在昨天“圈内”朋友的聚会所带来的心灵成长的快乐中(我们几个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会定期聚会,以心理督导的形式,既相互宣泄心理的压力,又达到自我的一种心灵成长)。接到一个班主任的电话:“我们班的那个学生还是哭着要回家,昨天一到学校就是这样,你能找她谈谈吗?”
没过几分钟,还是这个班主任的电话又来了,同时转发过来一个短信:
“爸爸妈妈我现在很难受,你们也不肯接我的电话,我的心情你们应该知道。可以说我的心理发生问题。我现在不想转学了因为我想到了自杀,很恐怖吧?我最后求你们今天来接我,我等到下午放学你们还不来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这是今天凌晨学生发给她父母的。

班主任: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回去?

在这之前,班主任就曾和我聊起过这个学生,这是一个外地经选拔考来杭州就读的初一学生。作为新生报到就读不到一个月,就想转学回家乡的学校就读。当时,班主任非常耐心地找她谈心,她告诉班主任,觉得在这里学习压力比较大。班主任老师细细地和她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鼓励她尽快地适应这里的学习,面对挑战。事实上,她的学习在班里属于中上,就适应水平来看,亦是适应得不错的那一类。只是不知为何,她总认为自己很不适合在这所众望所归的学校就读。家长也曾悄悄地安排她去看过校外的心理医生,医生的反馈是,她挺能聊的,反应,思维各方面都不错,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她仍旧执着地要转学。班主任还告诉我,这之前的一周,她还请过三天病假,以身体不适的名义,她是很在乎学习的学生,在家休息期间很认真地打电话来学校问作业及上课情况。只是一回到学校,情绪就变得十分不稳定,只说想家,但就她其他方面的情况来看,她不像是那些不能独立生活的学生。
昨天是周日,学生按规定回校的日子。父母将她送到学校后,她就一连打了许多电话回家,只说要回家。后来她父母为了让她安心在校学习,就“狠下心”不再接她的电话。结果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
于是,我和班主任老师约定,马上安排一至两名平时与她关系较好的女生一直“陪伴”她,中午安排她来心理辅导室面谈,同时,请家长立即赶往学校,并将此事上报学校领导。

在辅导室里

中午,为了防止意外,班主任派了一位与她较为“谈得来”的同学陪她来到了辅导室。
“我就是易楚。”她进了辅导室对我说。
聪明的女孩一定已经猜到我请她来辅导室的原因了。所以我亦坦诚相待,对她说,“请坐。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与林老师来聊一聊。老师也请你相信,我只是希望能与你有一次沟通,希望能帮助你更快乐一点,不管你以后是否还在这个学校成长。愿意与我聊吗?”
她点点头。短发下是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是什么让她如此不安?
因为是同性,所以我以大姐姐的姿态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问道:“看你情绪不太好,说说你的烦恼好吗?”
“老师,我在这里学习感觉压力很大。我希望能够转学,换一个环境,自我感觉会好一些。”
“我在杭外一点自信也没有,上个月班委竞选,我也没有任何优势。”她低着头说到道,“每次回到家,我的心情就彻底地好了,但是一到周日,想到下午要回学校,我就开始紧张得难受,我不愿意再这样下去了。”
说到这里,基本上与班主任提供的情况比较一致。既然她一再地提到不喜欢现在的学校环境,我就与她讨论起她对这所学校的期望。希望以此帮助她,也为整个心理辅导理出一点头绪来。
她首先告诉我,当时是她自己选择这所学校,然后来报考并考上的。她当时对这所学校的期望:一是觉得这里比较注重英语教学,希望自己的英语能学得比较好;二是这里的学生是在全省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会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方面;三是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得到锻炼,各方面都有进步。
应该说,她的期望是比较合理的,并且从中也看出这孩子的心理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与理性。我就请她继续针对这三点来说说她所感受到的现实。她说,事实上,现在的同学很“爱闹”,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爱学习,(就这一点,我又请她评价一下现在的同学与她原先想象中的标准比较,是符合的方面比较多,还是不符合的方面多,她的回答是:那还是符合的方面比较多);说到英语方面的学习,她还是满意的,她觉得这里学习英语的方法比较愉快,肯定比其他学校要好;但她立即又说,可我没法在这里安心学习,心态一直调整不好,我不能适应独立生活,我太难受了,我都害怕这里了!
“那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你的心愿立即就能实现 ,你马上就可以转学,去你想去的任何一所你所希望的当地的中学。然后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哪所学校对你更适合,就用你的期望作为评价的标准,好吗?”她点点头,我立即拿出一张白纸,画了一张表格,请她来打分。如下:
现在学校得分 理想中的当地学校得分
英语 10 7.5
同学氛围 10 10
能力锻炼 10 8
心态 10 13
总分 40 38.5

为了让她做出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价,我采用了请她将现在的学校都评为10分,然后以此为标准,相应地给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进行打分的方法。前三项下来,她对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评分,除了同学氛围一项持平外,其他两项居然都是低于现在学校的。于是我又加上一项她在前面的谈话中一再提到的“心态”,这一次,她给理想中的学校打了个高分,高出现在学校三分。我又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的项目我们没有列入的了吗?”她认真地想了想,摇了摇头。
我将表格放在她面前,说:“从这个评价结果看起来,综合而论,是否还是现在的学校对你更适合些呢?”
她低头不语。只低声说了一句:“林老师,我还是想转学。”
沉默。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突然想起什么,说:“对了,老师,上一回我还做了一份我们当地中学的考卷,做完我给自己评了分,结果只有96分,但我一位小学同学,以前成绩与我不相上下,这张考卷,她可是考了98分呢!所以我觉得还是那边的教育质量好,能出好成绩!”她的情绪似乎突然振奋了一下,为这个新找到的“理由”。
我笑着请她思考三点:
第一,这份卷子是当地中学出的,是否意味着可能与他们平时的教学风格较为一致,而可能与我们这里的教学风格就不一致,你在完成这份卷子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第二,中考,高考这样一些重大的考试,一定就按当地中学的风格出卷吗?
第三,这份卷子你和你的小学同学相差2分,是否就一定说明你现在不如她了呢?
她似乎有些失望没能用这个例子“说服”我。
这一个过程下来,我明显感觉到来自她内心的心理防御,而以她的智力水平,足以将她的内心世界掩饰得相当周密。
于是,我试着通过“房树人测验”来了解她。我递过一张A4纸和一支2B铅笔,请她在上面画一幅画,画什么都可以,只要包括房子,树和人三个因素就可以了,房子,树,和人的数量,大小等都不限。
她没有太多犹豫,立即在纸的中央画了两座紧紧相邻的房子,三颗树,一个人。
在房树人的测验中,画两座房子的并不多见,我想,这或许就是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吧,于是,我问她,“你画了两座房子,是怎么考虑的?”
她说:“我没有考虑过,就是想画两座。”----这两所房子应该就是她内心的投射了。
于是我继续深入:“那这两所房子分别是谁住的呢?”她脱口而出:“左边的妈妈住,右边的爸爸住。”
“那么你住哪儿呢?”
她想了一想,指着左边的房子,说“这儿。”我立即意识到可能是她的家庭出了问题,导致她想转学的根本原因或许也在此。


于是,我请她在画上添上她的爸爸妈妈,她毫不犹豫地就将妈妈和爸爸一左一右地画在画中人的两边。
“那中间的是你吗?”
“是啊”,她说。
她的家庭真如她画的三个人那么快乐,和谐吗?或许这只是她希望别人所认为的情况?画中的三个人只是一种掩饰而已?这时,画上的三颗树引起了我的注意,“你觉得画中的这三颗树是否有点像你们一家三口呢?”她没有否认。
“如果是的话,哪颗树代表你?哪颗树代表你妈妈,哪颗树代表你爸爸呢?”
她立即指着左边的两颗树说:“这是我和妈妈,”又指着右边的树说:“这是爸爸。”这和刚才她对于房子的“安排”完全一致。
在这幅图当中应该就装着促使她转学的深层心理动机。
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了。我将她送至教室。她父亲已经打电话给学校,正在赶往学校的路上了。

父亲来了,妈妈没来

不一会儿,父亲就到了学校,同来的还有孩子的舅舅和舅妈。在孩子产生自杀意向的时候母亲居然没来,只是请她的哥嫂作为“代表”,似乎。。。。。。当老师问及此事,三位家长都显示出回避的态度。这似乎也在暗示着父母关系可能确实存在问题,或许正好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猜测。
父亲显得比较镇定也比较健谈。
他说到,“孩子是开学二周后提出转学的要求的。当时主要表现为比较恋家,同时也已经经历了一次进入初中后的学习测试,考试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也有可能是没有像小学时那样数一数二而心情不愉快吧。我就一直在安抚她,同时也请班主任关注她。但国庆节之后,她还是一再地坚持,所以我们当时带着她找了校外的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她反应快,谈吐流畅,没什么问题。于是又在她的要求与我的安抚下过了一个月,每个周末,我都让她回家。但到了上周她的转学要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就同意她回家休息,直到她自己愿意回学校为止。结果休息了三天,她担心学习会因此落下,就要求回学校,但一进校园就又反悔了。好容易在学校挨了两天,到了周末,回家那两天是好好地,但周日一回到学校,就。。。。。。”
听了父亲的介绍,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父亲在介绍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到母亲对于此事的反应,当我向父亲提出这一点时,父亲只说孩子与他关系比较好,学习上的事都是他管的,孩子母亲只管她的生活。这个回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尤其与孩子在房树人图画中的“心理投射”是不符合的。另一个问题,孩子父亲的介绍有一点与班主任介绍的有较大出入。班主任介绍前一天孩子回到学校后不断地给家长发消息,家长后来就关了手机,以至于孩子今天早上发出了“最后通牒”,而家长否认说,孩子总共只发了四个短信,只是最后一个电话打来时他们没听见而已。
我向孩子父亲和舅舅、舅妈指出,从行为来推测,孩子要求转学回家的愿望是如此地强烈,如果仅仅是学习压力,一二次考试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难以引起如此强烈而又持续的反应。何况她的学习成绩在老师那里是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整整两个月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又对她付出过这么多的关注,而没有丝毫的改善却反而越来越严重,是否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她不想告诉我们,所谓的学习压力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完全有可能她在心理医生那里,也进行了同样的掩饰。
父亲立即予以否认,说,“不可能,我们家易楚是个很单纯的孩子,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但他再没能说出什么来证明这一点。而舅舅与舅妈在一边则专注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拿出易楚画的“房树人”,提出我的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一生中心理成长最快速的时期,快速得可能让家长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他们开始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学习,同时还关心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家庭等等许多方面。有些事可能家长觉得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也用不着‘管’,但事实上可能孩子会非常在意,其重视程度可能会超过她生活中任何其他事件。”
我有意停顿了一下,给三位家长以思考的时间。
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坚定地反驳了我:“我们没有什么让孩子担心的事。”
我进一步提出我的分析:“请各位看这个房树人测验,在测验中,一般而言,房子代表着家,在这张画中,孩子将通常是一座完整的房子分为相邻的两座,而且明确地说,她和妈妈是住在左边的,爸爸住右边,可能意味着在孩子心目中的家庭缺乏完整性。孩子将左边的两颗树喻为她和妈妈,右边单独的树喻为爸爸,这三颗树的排列方式亦证明了这一点。我也请她将父母画入其中,她画倒是一个美满和谐的一家三口,但可能意味着这是她的期望也可能是一种掩饰。”
父亲想了想,还是说,“没有吧,我们夫妻关系很好的。”但语气似乎不怎么坚定。舅舅与舅妈仍是不语。
这时,孩子放学的时间快到了,我们一致决定先由家长带孩子回家,稳定情绪,再作安排。舅舅与舅妈提出,他们家在杭州,孩子来去方便,如果要去外面的医院看心理科也方便些,还是让孩子住在他们家,父亲同意了。

舅舅专程来校

两天后的早上,孩子的舅舅专程来到学校,要求与我再谈谈。
这一次,他是独自来的。他告诉我,:“那天,老师您在分析问题时,说到可能是家庭方面的问题,猛然提醒了我。事实上,孩子他爹妈已经冷战很久了,我这做哥哥的一直想劝,但怎么也劝不了,也就只能随他们去,但孩子是无辜的。这两天,孩子都在我家里,我没办法,只好直接敞开来和孩子谈了,孩子也终于承认,她一直要求转学回家,不是为学习压力,而是想回去劝爸爸妈妈不要分开,她担心,她在这儿学习,就‘管’不着他们了,她很担心他们离婚。我们一直没想到,这上半年还是个小学生的孩子会这么在意这事。她爸爸这两天使劲向她保证父母一定不会离婚,但她还是不同意回来。老师您说这事怎么办呢?”
我说:“首先要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我。您也别太担心,首先,我们及时找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避免了在这样一件关系孩子生命的事件中陷入被动。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让大家很担心,但对于他们整个家庭,或许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许会让整个家庭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我建议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接受家庭心理治疗。但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孩子的父母可能还没有这个意识。

孩子最终将为不和谐婚姻买单

大量的心理辅导统计结果显示,39%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婚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父母往往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认为婚姻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事,无论如何,只要双方都爱着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却忽略了家庭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和谐的婚姻的最大的受害可能正是父母认为“不懂事”的孩子。
两天后,父亲带着易楚回到学校。在进教室之前,父女之间又发生了半小时左右的争吵,从两人的身体语言上看得出,争执颇为激烈,我没有直接去介入,因为我认为,或许这争吵是目前他们所能找到的促进家庭沟通的最好形式,虽然并不完整。
之后,易楚一直在学校正常地学习,成绩仍是中上水平,老师对她挺满意;与同学玩得也挺开心。至于她的家庭的问题的解决,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我所做的,只是初步“扰动”了这个家庭,应当说,这是一个未完成的辅导,但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至少让这个家庭透进了一阵清新的风。也希望这个危机事件于易楚而言,是一次家庭风雨中的成长,虽然,有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