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征文简讯报导

传递家的幸福弘扬家的文化征文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5-19 21:3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文化学科的逐渐发展,“家庭文化”这一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笔者愿在家庭文化的同与异、喜与忧、构与建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许对建设家庭文化有所裨益。
一、家庭文化的同与异
同与异是相对而言。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屯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现象一样,既有它的共同之处,也有它的不同之处。即共性与个性。
家庭文化的“同”。主要表现在:一是依存单位相同——都是家庭;二是参与主体相同——都是家庭成员;三是需求目标相同——都是以满足物质、精神、交往、娱乐等为目的;四是表现形式相同——都表现在家庭装饰、环境美化、饮食、服饰、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文化娱乐等方面;五是兴衰成因相同——都受社会是否进步、科技是否发展、经济是否繁荣、生活是否提高等诸多因素制约。
家庭文化的“异”。由于不同家庭所居住的区域所形成的习俗、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所依附的物质条件等都千差万别,因而,表现在家庭文化的品位、形态上,也必然出现差异。
品位差异。家庭文化品位的差异,表现在是否高雅文明、健康有益。目前,一些家庭的文化品位,从物质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从精神上已达到高雅文明的档次。他们在物质上享受着典雅的居室、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食、合意的服装;在伦理道德上敬老爱幼、亲密和谐;在娱乐消遣上,讲究的是有益身心的活动形式,诸如书画、摄影、写作、读书、收藏、艺术欣赏、家庭卡拉OK、家庭游艺、家庭舞会、家庭棋类、球类比赛,或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会活动等等,都已不足为奇了。大部分家庭在物质生活上虽不丰裕, 家庭文化设施不够现代,但在伦理道德上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关系正常也从不涉足低俗文化。也有少数家庭虽然物质生活上很充裕,但精神空虚,道德低下,沉缅于灯红酒绿,以高消费的文化为时尚,甚至陷“黄、赌、毒”于极深而不能自拔。
形态差异。在物质方面,有讲究古朴适用的;有追求富丽豪华的。在伦理道德上,有维系父权夫权、男尊女卑、唯长是从的;有接受新观念,尊长爱幼、男女平等、民主和谐的。在文化方式上, 有热衷现代的;有崇尚传统的;有喜欢热闹的;有偏爱雅静的。就是在上述形态中,从形式和内容上、量与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是相对的,而“异”是绝对的,就如人都有五官四肢、七情六欲,而这些又因人而异,四肢五官的特征,七情六欲的质与量各不相同一样。只有根据家庭文化存在的差异性, 因"家"制宜,因势利导,使千千万万个家庭 “以文化人”,才能真正体现家庭文化的共性,实现整个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文明、进步。
二、家庭文化的喜与忧
自从“家庭文化”概念提出, 其发展状况就引起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注视。家庭文化的发展,无疑对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的兴起,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应理智清醒地看到,家庭文化发展中也是有喜有忧,不可盲目乐观。
其喜在于:
1.家庭文化向宽泛化延伸
家庭文化有其固有的、自然形成的一面,也有人为形成的一面。由于经济基础、文化层次等诸多原因,这种自觉行为就形成了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家庭生活条件、环境、规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于交往、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培育下一代的需要等原因,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因而,家庭文化的参与主体便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家庭文化的建设,或歌或舞,或琴棋书画,或购书订报,或送孩子学一技之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而使家庭文化得到延伸普及。家庭文化的普及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基础工程”的意义。
2.家庭文化向现代型演进
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家庭格局及家庭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在向现代型演变、进化。反动腐朽的传统礼教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淡化、消除,代之以融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的道德观念;家长终身制在实质上被自觉废除,老年再婚不再被认为是耻辱而被子女所阻挠;几代同堂的大家族不复存在,一对夫妻瞻养四位老人、扶养一个孩子的家庭,或者是2+1的小家庭逐渐多起来。文化方式也随之渐变。以农村为例,50 年代人们为哪一家有一台手摇式唱机而羡慕不已,能看到一场电影也十分自豪;60年代以家里安上小广播喇叭为荣;70 年代部分家庭已买上了半导体收音机;80 年代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已进入不少农家;而90 年代,组合音响、彩色电视机、甚至 VCD, 都不是稀奇的了。现代型的家庭文化,对社会进步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家庭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有家庭就必然有家庭文化。由于家庭文化的延伸和演进,其层次也必然向高度发展。事实上,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普通的家庭都已不再满足于听听广播、打打扑克等活动方式,而是走出去参加高层次的联谊活动、欣赏高品位的艺术,就连哄孩子也不再用“老虎妈子”之类的词语或“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的歌谣 ,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宝贝,快快长成,好为祖国立大功”这类摇篮曲;而一些家庭还从事起摄影、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创作,或收藏、鉴赏等形式的高雅艺术享受;家庭旅游、婚寿庆典等文化现象也走进寻常百姓家……。高层次的家庭文化对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家庭文化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一面。
忧虑之一:部分家庭主干移情别恋,婚外有婚,危机重重,甚至以身试法,势必造成家庭精神文化的动荡与损毁。
忧虑之二:部分家庭道德沦丧,长幼无序,兄弟反目,姐妹成仇,子女遗弃老人,父母遗弃孩子,势必造成家庭美德的缺口。
忧虑之三:部分家庭沉沦到黄、赌、毒的深渊,物质与精神生活空虚,人生观、价值观变异。这种家庭对子女势必造成恶性影响,对社会文明程度造成负面效应。
忧虑之四:事实上造成的贫富差距,使富者留连于高消费场所,贫者因不及温饱线而不敢奢望“丰富的”文化生活,因而势必造成个别家庭的文化滑坡。
家庭文化中的“喜”,为建设和发展家庭文化增添了信心;而其“忧”又为建设和发展家庭文化设置了障碍。只有看到“喜”正视“忧”,才能把握建设和发展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尺度,实施正确的举措。
三、家庭文化的构与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因此,重视家庭文化的构与建,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
“构”是目标,就是构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家庭文化格局。
——构筑家庭文化科学的物态文化格局。人们在家庭生活中,首先要满足的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也是第一需要,在家庭文化现象中,我们称之为物态文化需要。这种物态文化的质与量,表现在不同家庭,是有较大区别的。一般地说,在满足量的需求后,才是质的追求。什么是科学的物态文化格局呢?还要视情况而定,但应以期望上适度而不失度,消费上靠前而不超前为原则。
——构筑家庭文化理想的精神文化格局。家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潜在的、隐性的,它主要体现在信仰、理想、追求、道德、品行等方面。精神文化在实质上起着主导作用,对其家庭形态的家庭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所谓理想的精神文化,应该是以符合国家法令法规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向上为标准。
——构筑家庭文化健康的表象文化格局。家庭文化的表象文化,泛指家庭开展的,或多数家庭成员参与的文化活动、艺术创作与欣赏、交际联谊、娱乐消遣等。表象文化受物态文化的限制,受精神文化的主导;而表象文化的层次、质量、效果如何,又作用于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 “健康”是利国、利人、利己的先决条件。何谓“健康”?应以有利于启迪先进思想,振奋进取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家庭和睦、得到有效休息、提高生活质量为依据。
既然“构”是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就是“建”。
笔者认为 , 家庭文化的建设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
1. 营造氛围。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是建设家庭文化的催化剂。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党政机关要把家庭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有利于家庭文化建设的举措,如“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宣传文化部门要搞好舆论宣传 ,基层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要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而使家庭文化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2. 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领导干部、普通公民、家庭主要成员都应规范自己的言论、行为 , 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健康文明的文化方式 , 来为社会、为群众、 为家庭做出行为示范。使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上明辨什么是真、善、美 , 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行为示范是无形的标杆,对启动家庭文化参与主体的内因升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活动吸引。各级有关组织、有关部门,应注意举办有利于家庭文化建设的、丰富多彩的、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 , 如 “家庭法律知识竞赛”、“家庭美德演讲”、“家庭文艺汇演”、“家家乐体育运动会”、“文明家庭报告会”等等。以此来吸引众多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家庭积极参与,使家庭文化建设,在量与质上产生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