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不做“漏嘴巴”

发布者微信

    

不做“漏嘴巴”
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给孩子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孩子们吃饭不掉饭粒,养成好习惯。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经常让我讲,从此“漏嘴巴”就流行起来,每天吃饭时我边巡视,边说“看看谁是漏嘴巴?”孩子们都赶快低头,一只手拿勺另一只手扶碗地往嘴里送饭,生怕自己当了“漏嘴巴”,看到孩子们这么配合,我心里暗自高兴。
然而,有一天午餐,我正在巡视时,“哇”地一声打破了室内的安静,我回身一看,是桥桥在哭,我赶忙走上前去,边为她擦眼泪边问:“怎么啦?是哪里难受?还是不喜欢吃菜?”桥桥指着晴晴,哽咽地说:“她说我是‘漏嘴巴’。”晴晴说:“她掉饭粒儿啦,‘漏嘴巴’。”桥桥哭得更厉害了,“我不是‘漏嘴巴’,不是‘漏嘴巴’。”我看看桥桥桌上掉的几个饭粒,笑着对她说:“噢!就掉了几个饭粒儿,不是‘漏嘴巴’,赶快捡起来,晚上妈妈第一个来接桥桥。”接着,我又让晴晴给桥桥道了歉,桥桥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我反思了今天发生的事情: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我每天找寻“漏嘴巴”,孩子看到同伴掉饭粒儿,自然就会叫“漏嘴巴”,实际上是我的教育影响起了反作用。“漏嘴巴”是一个贬义词,孩子们都不喜欢,所以才拼命地做好,不愿戴上这顶帽子,是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只有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尊心,才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教育。我决定改变策略。
第二天,我又讲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在结尾我续上一段“小弟弟以后再也不漏嘴巴了……大家都叫他‘笑嘴巴’。”然后我告诉小朋友,“以后,我不找‘漏嘴巴’了,我们来做‘笑嘴巴’,谁吃饭吃得干干静静,我就给他贴一个小笑脸。”吃饭时,我没有巡视,也没有督促孩子们怎样吃,孩子们仍然按着要求进餐,进餐后收拾自己周围的卫生。
源源、铭铭等几个小朋友拿着吃完的碗举给我看,“老师,你看,我一个米粒儿都没剩。”
“真好!”
文文、子傲说:“老师,你看我的桌子干净吗?”
“真干净!”
桥桥也跑过来,问:“我能当‘笑嘴巴’吗?”
“能!吃饭干干静静,开开心心的小朋友,都是‘笑嘴巴’。”
我给孩子们贴上小笑脸,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此后,“漏嘴巴”就在班里销声匿迹了,“笑嘴巴”是孩子们引以为荣的代名词,孩子们也不再配合我找“漏嘴巴”,而是积极主动地实施好习惯。
“漏嘴巴”给我以启示,尊重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在实施教育时,要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心灵抓起,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施以正面的教育影响,给孩子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这样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在我们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