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从我不行到我能行

发布者微信

    

从我不行到我能行
阳阳是刚刚来我们班不久的小朋友,这次是他第二次读小班,他一进入我班就因与众不同的表现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那一天我让几个孩子进行自我介绍,阳阳缩着头,不肯起身,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才站起来,他吐着舌头低着头怪笑,好一会儿他才抬起了头,摇着头和手对我说“老师我不行,老师我不行的……”。不仅仅这样,孩子在集体活动时还老从口袋里拿出玩具,逗着旁边的小朋友与他一起玩,找他谈话时你会发现他早就准备好一套话来应付你,“老师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给,玩具给你,老师,我不愿意上课。老师我很笨的……”还没等我问他,他就说开了,而且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可是一旦老师原谅了他,他又恢复原样,集体活动时象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拿出玩具来,明目张胆的逗着别人玩。
孩子用“我不行”作为对付老师的一个杀手锏,画画时“说我不行”,合作游戏时说“我不行”———无论做什么事前他都会与你说这句话。为什么会这样呢?为此我从调查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了解其行为形成的原因。调查结果归纳如下:1。孩子入园的年龄较小,本身的自理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比别人差,因此孩子产生了“我不如别人”的念头。2。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如家长在别人面前随意批评孩子,甚至贬低孩子,无形中使孩子丧失了自信。
为了使其从“我不行”到“我能行”,我把他列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观察和教育。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接近他,消除他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使他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首先,我与他进行谈心,使他在心里认可我这个老师,知道老师很关心,很喜欢他,也知道老师希望看到他交许多朋友,看到他参与集体游戏。由于孩子家庭教育思想的不统一,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再加上孩子自身的顽皮,使他得到了更多的批评,然而批评孩子产生的反面效果,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觉得他缺少的是别人对他的精神上的关爱,而不是批评教育。他爷爷很爱他,但那是“包容的爱”他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正如孩子所说“我要什么爷爷都会给我买,他很好,但是不管我对还是错,爷爷都会帮我,这是不对的”。从孩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孩子已有了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因为这样他对别人有着很重的防备心理。
在谈话时我告诉他,老师想把他当作朋友,但也希望他把老师当朋友,告诉了他集体活动时玩与活动无关的玩具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并告诉了他老师不想没收他的玩具,但如果他不要自己的玩具的话……孩子虽然一直在点头,但我有个预感……我失败了。
在又一次谈话后,孩子能不拿玩具参加活动了,而且还能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在回答问题时,他的举止经常引得小朋友们发笑,但值得我高兴的是他能参加集体活动了。
第二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寻找切入口,提高孩子的自信。提高他的自控能力。具体措施是:1、通过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情况,了解目前应配合的内容,做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2、通过观察和及时表扬,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
有一次我们进行了区域活动,我请了6名小朋友进入了积木区,阳阳也进入了积木区,当他进区玩玩具时,看到了旁边小朋友在抢玩具,阳阳上前阻止说:你们不要抢玩具,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你们看,我把积木搭成了一座高楼,可以让小朋友住进去,你们俩也可以像我这样一起用积木搭高楼,说完后,他们就一起搭高楼,一起玩玩具,搭完后,阳阳高兴的说:“看,你们也能像我这样建高楼吧。”三个好朋友笑嘻嘻的点点头。
将“我不行”转变为“:我能行”
鼓励孩子参与合作活动,在合作游戏中找到自我,逐渐能为班级或集体的荣誉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为获得的荣誉而自豪。在深入的追踪观察中,我认为孩子做引人发笑的行为是为了别人注意他,并在别人的轰笑中得到满足,然后用“我不行”来替自己找理由,从而逃避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因此要将“我不行”变为“我能行”。除了让其懂得引人发笑的行为只会使人小看他,而不可能帮他掩盖或隐藏什么,之外,还须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让他在集体活动中去了解同伴,了解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在集体中发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利和弊,从而学着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