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工作反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发布者微信

    

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
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知识课程的教学与学生认知过程,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与学生修身过程的统一,基于此认识,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行统一上。知行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南昌大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对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
1、创造“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安排具体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磁力场,吸引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和研究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构的交互性或复合性主体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言,一方面,教育者主动营造起教育情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另一方面,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主动建构起自我教育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辅助、服务功能的客体。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实现着互动作用,形成了具体而并非抽象,运动而并非静止的主客体交替重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教师的课堂讲授仍然是解决学生认知的主渠道。
吃透教材,做到由教材体例向教学体例的过度。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照抄教材内容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将之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会贯通,传达给学生,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2、教学是艺术化的过程,教师的素质是教学魅力的发生基础
我校目前有15名专职教师承担此课程的教学,其中有4名博士学位老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已经成为共识.我们认识到 “基础”课教学能否有理论魅力,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研究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
作为学校的通识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各异。“基础”课教学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逻辑力量支撑,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力量支撑。“基础”课教师要有较宽的学科知识;社会思潮知识。要有当代国内外社会思潮知识,特别是当代中外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知识;当代社会实践知识;中外典故、事件和案例知识,特别是中外正反面历史人物及其人生道路的知识。要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古今中外的典故、重大事件与案例知识论证理论和观念。在授课中,知识越丰富,效果就越明显
同时教师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和陶冶学生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不应是随便和轻率的。

二、探索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该有的社会理念,道德感和法律常识均处于缺失状态,“知”方面急需补课,我们形成了从了解自己---学校---家乡---社会的路径来有意识的安排教学的突破口。
1. 用心做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第一堂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从企业的要求,大学的内在素质,父母的期盼,自身的成长,国家的希望角度,解读大学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南昌大学的校史和资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努力做好业务学习,同时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广泛学习,争取全面素质的发展,才无愧于大学生的称号。尤其是讲述大学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重点阐述自己各类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会和收获,学生们听后感到深受启发。

2、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的理论教学。对于道德,价值,共同理想等理论性质问题进行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基于体验的情境性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实践性的课程,很多知识一定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获得的,因此我们采用自编情境话剧、拍摄生活记录片、交流社会调查经验等多种形式来贯彻情境性教学。通过体验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生活的演员又是剧作者。
法律知识的案例教学法。法律知识的讲授虽然同属于实践性教学,但又有自身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将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且通过案例能够自然地到引出相关法律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针对大学生目前对历史感的模糊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讲民族精神时我们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学唱红歌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传统的力量和魅力

3、建立学生讲堂
在课时分配上,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26学时 学生讲堂6学时 针对学生的道德实践问题由学生制作PPT上台讲
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且完全能够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家庭观、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第5、6章的法律知识部分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集体备课,制作PPT课件,在全班进行5分钟讲解.学生反映这样的活动具有挑战性,锻炼了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帮助自己转变了学习观念,发现了自己的不少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加强了课外自学的积极性。这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法律部分内容多而学时有限的矛盾,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从知行分离向知行统一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向人生导师型转变
在课程答疑设计上,由教师围绕学生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困难,确定主题,由学生选择加以定向沟通,如目标缺失,父母的人生智慧,人际冲突,爱情困惑; 网络成瘾;面试的应对;法律纠纷等,使得答疑更有效果. 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三、课程安排和管理上
1、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本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教研室开发了多媒体教案一套,建设了课程网站,校园网上开通了“精品课程” 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多媒体,利用声、视、图丰富教学内容。把PPT、音乐、影视片断引入课堂,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精致而又深刻,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我们也注重把握“三不”原则,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追求表面浮华,不脱离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注重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拓展教学空间。包括教师将个人电子信箱公布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答疑、解惑。利用手机短信、QQ、微博等方式进行及时在线沟通与互动,在博客上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先进的技术将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外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讲台的扩展、有限教学时间的延伸、教学形式的丰富以及教学内容的提升。

2,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的开学听课制度,学校督导进行经常性日常听课,教研部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规范管理。学生的网上评教活动。四级管理共同保障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管理和不断提高

3,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由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转化。
将原来单一以卷面理论考试定成绩的作法改为以理论考试、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平时的行为表现结合方法评定成绩,解决学生知行分离的问题。理论考试占70%,理论考试由课程组集体出题;实践考试占20%平时的行为表现10%

四.前期建设成果和努力方向
1,同江西省同类课程相比,在教学上居于领先地位。在2009年江西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一项和优秀教案的评比中获教案一等奖,另外,公开出版了< 江西高校思政教学案例>一书

2,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教学队伍的整体科研成果相对薄弱,缺少高水准、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尚需进一步加强。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只有即期评价,而缺少长时段的跟踪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