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电大开放教育

菲律宾华语课本教案 跳水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12-20 14:5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菲律宾华语课本
  •   公告:

    

 跳水

一 课型
综合课
二 使用教材
《菲律宾华语课本》(第 14 册) 第 七 课
三 教学对象
本校中一年级学生,9人。其中菲律宾籍7人,中国籍2人,年龄在11~16岁间母语背景为菲语。
四 教学内容
课文:《跳水》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小说
复习第一段,了解故事的起因。学习第二段、第三段,叙述事情的经过。
五 教学目标
1.词语学习目标:理解并会运用本课的动词。
2.课文学习目标:复习课文第一段,理解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3.技能目标(说):训练学生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文章
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词汇:本课动词和词组
2.课文: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难点:如何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和关键词简明扼要地复述课文,培养语感,提高概括能力。
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实验法等
八 教学时间
共五课时,录像部分属于第三课时 共45分钟
九 教具
课本 练习本 生词卡 角色图片


十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行为 教学说明

组织教学


复习生词

课 文


【教材分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板书题目)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出示生词卡,学生齐读两遍。
2、生词大家读得很好,接下来老师再来考考大家,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谁来给大家讲讲第一段里面出现了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手、猴子、孩子,三个角色写在黑板右侧)。
第二个问题:这些角色在哪里?
学生回答:在船上。
第一段中出现了三个角色,为了帮助大家复述,老师把故事中的角色都请到黑板上。(在黑板左边画一条船,画出桅杆和横木。将角色图片分别置于船上的相应位置。图片包括水手、戴帽子的男孩、猴子。)
第三个问题:他们做了什么事情?
教师用图片演示,学生跟着老师讲述课文内容。(表示猴子动作的“摘帽子”“戴帽子”“咬帽子”“撕帽子”“做鬼脸”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图片,按顺序放置。引导学生回忆、叙述文章第一段内容。)
第一位同学在老师图片演示指导下复述故事。(猴子跳到孩子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桅杆。水手们大笑。孩子生气冲猴子大喊。猴子坐在桅杆的横木上,咬、撕帽子还做鬼脸。板书画出水手笑猴子,猴子逗孩子。)
这位同学讲的很好,下面老师把图片全部换成关键词,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
第二位同学看关键词复述。(将猴子图片取下,换成关键词的卡片:摘、戴、爬、咬、撕、做鬼脸、逗等。)
3、同学们讲的很好。因为发生了第一段的事情,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所以我们给这样的开头起个名字,它叫“事件的起因”。(起是开始的意思,因是原因的意思。把“起因”写在黑板右侧中上方。)那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也就是“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作答,这里学生可能会说得不全面或者过于啰嗦,我会引导他们找出事件的主角,他主要做了什么事。总结后在黑板右侧贴出第一条段落大意也就是“起因”的句卡:“猴子拿走孩子的帽子,逗他生气”。)
二、开始新段落的学习 。
1、现在,猴子很得意,孩子很生气,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男孩子做了什么。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猴子做了什么,孩子做了什么。用笔在书上画一画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猴子做的事情用“_____”画出来,孩子做了什么用“ ”画出来。读完以后老师有问题来考考你们。
2、3分钟时间到了。同学们已经读完了第二段。思考:①孩子看到猴子冲他做鬼脸,水手们大笑,他有什么反应?(生气)②做了什么事?(爬上桅杆追猴子。)③很好,那猴子又做了什么?(看着他,并不躲开)。④没错,猴子并没有躲开,可是它就坐在那里等着孩子来抓住它吗?(不是)⑤那么接下来孩子和猴子又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来演示,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其他同学用笔在书上画出关键词(拿起猴子和孩子的图片。演示:孩子伸手去抓猴子 ,猴子一跳,便坐到了第二根横木上。举着帽子装出要给孩子的样子。等孩子接近它时,它又爬高了。猴子把帽子挂在横木上自己爬到桅杆顶端,坐在那里向孩子做鬼脸。通过演示,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把故事讲出来。)⑥好,现在老师演示完了,现在要问同学们,这一段里都有哪些动词呢?(关键词:爬、追、抓、装、挂、坐等置于相应位置。)⑦老师再请一位同学看着关键词复述这一段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的不完全的地方可以帮他补充。
3、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帽子挂在横木上了,孩子还在桅杆中间,猴子在桅杆的顶上。这样的情形下,孩子怎么办呢?①请大家快速读第三段。②然后同桌之间小声地讲一讲孩子是怎么做的,他做了之后有什么结果。(将桅杆和地面以及横木一端到桅杆的距离画出来。)(3分钟以后)③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想给大家讲一讲,孩子怎么做的?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说,老师帮助他补充。(要说出孩子不顾危险走到横木的一端去拿帽子,但是横木很细他不能转身,而横木离桅杆很远,离地面也很高,所以孩子现在很危险。板书孩子追猴子,遇到危险)这位同学讲的很好。④下面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还是到黑板前来演示这一段所讲的故事。(学生用图片演示)。⑤这两位同学说的都非常好。前面我们讲到了事情的起因,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起始。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就是事情是怎样发展的,我们称为“经过”。(板书:经过)请大家同样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二段和第三段也就是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事情的经过就是,水手笑,孩子追猴子,拿帽子,遇到危险。(贴出“经过”句卡)。

三、总结归纳(备选内容)
这节课我们自己演出了一场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的故事,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课文中的小男孩还站在危险的横木上,他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受伤?还是被救了下来?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请大家回去以后预习课文最后一段,看看孩子最后到底怎么样了。下节课我们继续。
备选内容:1、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那么事情最后怎么样了呢?我们把事情的结尾叫做“结果”(板书:结果),后来孩子怎么样了,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请大家回去以后自己预习课文的最后一段,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备选内容:2、老师已经带着大家把故事的起因和经过说了一遍,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按照老师刚才的样子画一画,然后互相交换,看看哪位同学画的最好。


第一个环节用于复习回顾,便于引出新段落的学习。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标注答案,相互讨论,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复述和归纳


用开放式结尾作总结,留下悬念,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跳水
(图片:船 甲板 桅杆 横木) 起因:猴子拿走孩子的帽子,逗他生气。
经过:水手笑,孩子追猴子,拿帽子,遇到危险。
结果:(此处不出示答案,下节课讲解)


水手 猴子

逗 追(危险)


孩子

教学反思:
《跳水》是一篇很经典的课文。但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文本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应顺应这些变化,将侧重点转移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训练重心上。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清人物关系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学会用中文讲故事。在正式教学结束后,反思以下几点:本课内容适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多操练,应当激发学生的情绪,带动课堂气氛。教具应提前分别放在固定位置,使用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学生面对镜头紧张,不敢说话,教师应该提高声音和变化语气,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