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衔接论文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09-26 06:1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浅谈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期中经验与总结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学期本人发现“化学难学”是许多高一学生的感叹。大部分学不好的学生都表现为“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明白,上课认真做好了笔记,一旦自己做题还是没感觉,不会正确分析,成绩上不去”。高中一年级,是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初高中教师缺少交流,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学生由初中到高中,从教材到教师的变化都会使他们适应不了,出现了“化学不容易学”的困境。要想使学生走出这一困境,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处理高中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衔接。
一、加强学习研究,切实做好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
在我们县,2011届高一使用新课标新教材,而在初中则使用老大纲老教材,所以学生很不适应。
与原化学教学大纲相比,化学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义务教育延伸与拓展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积极开展新旧化学课程的对比学习与研究活动,切实做好化学教学大纲到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是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到现行化学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项目 化学课程理念的转变
课程观 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
课程目标 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转变
目标取向 从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内容 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实施 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评价 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理念各方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的研究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认真做好应对工作,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把初中简单的直观教学法继续应用到高中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化学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这样看来,如何把化学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好,就是化学教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有些知识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 的标准时,列举生活中啤酒、火柴等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物质的同一属性;在感知1mol 粒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多大时,可以列举若将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水分子分给全世界的人口,每个人应分得多少。通过这些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
2、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
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单独学生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三、着重培养兴趣,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深度、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表面庞杂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受益终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大脑便能迅速地将知识块分解、选择、迁移、转换、重组,促进问题得以解决。
独立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在出习题时切忌出难题来压学生,要让学生能从解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心理特征
由于初、高中学习任务、要求的不同,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苏联心理学家日列维托夫说:“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因此,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同时,又是可以矫正的。高一学生中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
①自我陶醉型。中考成绩较优,自认为可松一口气,不了解高中学习目标上的高要求而盲目乐观。碰壁后常常怨天尤人;
②自我放松型。认为自己的志向与化学无缘即所谓的将来选择文科,因此放松学习;
③自暴自弃型。考试不理想,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凡此等等心理状态,不加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初、高中衔接便成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正,开辟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环境。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
 

上一篇文章: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下一篇文章:小学生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