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芦花荡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8-05 10:3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芦花荡
  •   公告: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 dī )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è ) 飒飒( sà ) 泅着( qiú ) 转弯抹角(mò ) 张皇失措( huáng )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明确:小说。 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板书)

知识拓展:小说有关的知识。
①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②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 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环境:被敌人包围的一片芦苇塘里, 主要人物:老头子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报仇

★★4、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答:主人公:老头子。
问题2: 同学们知道的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答:肖像(外貌)、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问题3: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组织四组同学从四个方面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分析)
答: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爱国抗日,有勇有谋,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问题4:作者通过几大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事中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答:整体形象:性格特点的核心——过于自信、自尊的老英雄。
英雄性格的表现: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问题5:文章多处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那么“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答:“过于”二字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传奇真实)

补充:对老英雄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预设)问题6:老头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那么同学们联系下《芦花荡》的背景,谈谈老头子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复述了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对老英雄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再归纳文章的主旨,最后感悟下文章的诗意美。

二、教学过程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问题1:在《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白洋淀的景物描写上,那么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看,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问题2:《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有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让人压抑?
学生明确:没有。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问题3:请同学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妙用。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答案:
1)小说一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找学生朗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水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1、“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2、“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分析:这两段景物描写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分析:渲染一种神秘的境界。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分析:反衬日军的残暴。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分析: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也写出了圈套设计的巧妙。
8、“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分析:渲染老人把鬼子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3)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让学生朗诵)
分析解答: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情景相生”,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小结: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问题: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作者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2、文章主旨
通过写主人公这位老英雄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文延伸,探讨孙犁小说的诗意美。(视课堂时间而定)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着极强的美感。这种美感得益于作者对芦花荡深情的描写。虽然是处于恶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然而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却是哀而不伤的。描写虽然简约,有的甚至是不加雕饰的白描勾勒,却呈现出无比的动态美,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是人与景相谐发展的巧妙结合,是小说不可剔除的精妙部分。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三、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同学们发奋努力,志存高远!


板书
芦花荡
   孙 犁

情节 护送、报仇 一波三折
人物 老头子 传奇真实
环境 芦苇塘 诗情画意

上一篇文章:《蜡烛》教学设计

下一篇文章:《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