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论趣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10-08 13:4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论趣
  •   公告:

    

9.论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作者幽默闲适旷达随意的文风。
3、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文的语言特色(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教学难点:
大胆质疑,理解以“趣”为行为动机。
教学过程:
一、 诱学导思
生活中喜欢做什么?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请2-3个学生回答,(激趣,沟通语文与生 活),板书课题“论趣”
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法国罗丹则说:“艺术也是趣味。”这都告诉我们,生活包括文学艺术离不开趣味。
二、解题
1.《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用课文的话怎么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2.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是偏离题意?
(1)文章第四段才提到”趣”
(2)①引用传说转入议论道出对人生的看法:名利权色是人生中趣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名利权色也属于趣的一部分。
②再说到自己对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回归到话题:人生乐趣莫如趣.。
三、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四、 读一读,品一品(读读课文,品品这趣)
 (一)、解读文本,理清思路。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请谈谈作者的看法。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读书上要有“趣”。
4、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 二)、讨论: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①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 有好奇心(朗读第4段)
痴 (朗读第5段)
动灵机 (朗读第6、7段)
超功利 (朗读第1、2、3段)
②林语堂所言“趣”与我们玩电玩之“趣”是否同一“趣”?(回顾课前的提问)
读一读,课文举的例子;
结论:做一个有高级趣味的人;(追求人生和艺术的境界)
③过一种有趣的生活;
 王小波说:个性的独立,自由的思想才是获得有趣生活的前提;
五、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1、林语堂的文字有趣否?是如何做到这样有趣的?

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2、.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赏析:这个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人拍案叫六、拓展迁移,理解主题:
(1) 作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有趣字而来”想想古今人物,还有哪些属于这一类?(给学生以自我学习空间,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好奇心就是“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那么一切事都可以以趣使然吗?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3)、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生活、学习中的启示?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趣”的动机下取得更大 的成绩。
七、阅读链接。
(1)有关“趣”的名言。
爱好即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语)
爱为学问之始(英国谚语)
( 2)文章荐读。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生活的艺术》
八、课堂总结。
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晓流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希望大家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九、板书设计
论趣
林语堂
—求知
趣 —启发心知
教育、读书

上一篇文章:蜀相教案

下一篇文章:总司令挑行军锅教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