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立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尝试有效地理课堂教学

发布者微信

    

立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尝试有效地理课堂教学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二、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结合实际,营造问题情景,向学生提出或激发、引导学生提出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问题。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和美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两国地势的共同特点,学生回答:“都具有是西高东低,东临海洋的特点”。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中国和美国的地势大致都是西高东低,东临海洋,按照自然规律两国的气候和河流流向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上它们的差别很大,为什么呢?这一问题提出后,马上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为什么呢?”,使他们产生一种认知上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对他们的浓厚兴趣,马上跃跃欲试希望找出其中原因。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三、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性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因此,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在编排上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加大了“活动”板块的篇幅,把“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以“活动式课文”呈现,突出了活动教学,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做科学支持引导者,发挥地理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有成功的体验,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北师大有位教授说:“‘做中学’是灯塔、旗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活动中,我们很难找到百分百的‘做中学’活动,而是要看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因此,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就能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使得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