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物理高中物理

高三物理个人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1-05 12:2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个人教学反思(物理)
根据一年高三物理教学实践和多年工作思考,要想做好高三物理总复习工作,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构建高中物理学知识网络
高中物理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其中力学又可分为静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
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
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
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
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2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和
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一般来说
,某一时刻的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对于一个过程而
言,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关系;若这个过程中的力是恒力,那么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涉及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物理量,计算
起来相对麻烦。如果能用机械能守恒来解就会方便得多,因为这是守恒定律,如果只关
心过程的初末状态,就不必求解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按照同样的方法,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力争自己构建各部分的知识网络。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好多同学有这样一个困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我都知道,可做题为什么还总是出错?其实,基本概念、规律仅仅停留在背诵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任何概念和规律都不是孤立的,要知道它提出的背景、要了解它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对于一个基本概念,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引入这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如何定义?公式、单位与相关量的关系怎样?……对于一个基本规律,也应该清楚:为什么要引进这个规律?规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规律内容怎样(包括文字、公式、图像)?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来验证它?…… 只有对物理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
  例如,对电场强度这个基本概念,可做如下把握:它是为了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而引入的物理量。其定义式是E=F/q,但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F、q均无关 (只是可以借助q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来探知) ,点电荷电场的量度式E=KQ/ r2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场强E可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用电场线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来。与E相关的量是电势U,然而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为零,电势为零的地方场强也不一定为零。把公式变形为F=qE之后,可以用来计算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分析电场中的力学问题。
  高考对能力的考核要求首项便是理解能力。确实,只有对所学双基知识都能深刻理解,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分析,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才算对所学知识做到理解了?举例说吧,静电场中的导体在静电平衡到达时,其内部场强为零。如果对此结论误以为导体内部没有电场,则对这个物理规律也就没有深刻理解。务必通过仔细体味,明确在导体的内部既有施感电荷产生的电场E1,又有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E2,它们的矢量和为零;同理,施感电荷的电场和感应电荷的电场迭加的结果,则使导体各处电势都相等。能这样来理解这个物理规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才算是到位了。
  怎样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双基知识?我认为必须安排学生坚持“循序渐进”这个原则。任何贪多、求快的复习安排,或以解题来带知识的速成复习方法,都只能食而不化。快则快了,然而对所复习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循序渐进”是按课文的章节顺序,稳扎稳打。具体说,可按以下几项来操作:①对每节课文坚持认真阅读,及时消化,理出要点;②独立完成相应的巩固作业,检查自己对所涉及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程度;③每章结束,可借助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④每逢大型考试,再将知识回头联系。以上各项如能持之以恒,则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定会有相当的收益。
三、规范地做好各项练习 ,在实战中增长才干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务求做到两条:①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习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意义。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只能使认知水平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正是复习中一大障碍。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层次。②要将题做完整。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等,都不肯将题解到底。他们之中不乏最后失败的实例,均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的练习中得到收益。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进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不断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习工作的低效率。
四、通过专题复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三复习的后阶段,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考虑搞一些专题性质的复习。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拿物理图象举例说吧,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等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的是一个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复习时若还是机械重复一次,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认知能力的水平。如果搞一个“物理图线”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线的各项认识,就能从图线的涵义、截距、斜率、走向、覆盖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涵义。这样,对图线的认识、解释、翻译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再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本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且都是重点的内容。单独分开来处理,情况尚可。一当综合起来,常见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错误。那么,不防将两者联系起来,搞一个专题,通过对比,可从带电粒子在不同场中的受力情况;场力做功情况;粒子运动情况及轨迹等几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区别,加深对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并且还可进一步从已见到的问题中,小结本类型问题如何来“制造”变化,常用解题思想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这样复习,既巩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从高处获得对情况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复习的效果可望有质的飞跃。
五、注重对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尤为重要。从不同侧面对同一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把握,而且在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不断整合,有助于探寻最优化的解法,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常遇到的“物块冲上置于光滑平面上的小车”这一模型,我们可从如下角度来分析:1.从运动学的观点看,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小车做匀加速运动。遵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 2.从动能的观点看,小车的动能增加,物块的动能减小,二者遵从动能定理3.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看,系统的机械能减小,转化为这一过程产生的内能。并且还可以发现,Q=EK减=fS相对, 4.对这一个物理过程,除了语言叙述,公式表达之外,还可以用图象来反映,可画出小车和物块的V-t图象。
  可以发现:物块和小车的加速度、位移的大小是不相等的;物块动能的减小大于小车动能的增大,系统总动能有损失,损失部分转化为内能;这些问题清楚了,也就能有效地避免张冠李戴了。接下来,可探寻如何求共同速度、如何求各自对地位移、如何求相对位移、如何求作用时间,找出各问题最优的解法。
  六、做好“题后反思”和“章后回顾”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运用能力,盲目的多做题是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的,要处理好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的关系。当你吃力地做完一道题后,一定不要放过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机会,要重新体会物理场景、再次对过程进行快速的分析,看看是通过哪几个关键的环节解出了这道题,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经过题后反思,要达到能够“线索清晰、思维流畅”地迅速求解,这样,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便可迅速地抓住要害,少走弯路。这一工作可能只需你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却是相当的宝贵。
  同样,当我们复习完了一个章节,在章末测试前,要对这一章做一系统的回顾,运用结构图,图表等形式,对这一章涉及到的知识、方法、物理模型进行梳理,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复习到一定阶段时,还要看一看各章节间有什么联系,构建好知识体系。比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之关系的有机整体。再如:磁场、电磁感应部分虽头绪繁多,但其核心可归结为如下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
七、做好“形似”问题的对比与“神似”问题的同化
  有些问题或模型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它们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形似”,故而也极易发生混淆,在复习时要加以重视,要做好对比区分,同中求异。如:竖直面内变速圆周运动两类模型(过山车/水~流星模型、杆/管模型);地面上随地球运动的物体、地表卫星、一般卫星;动能变化、势能变化、机械能变化的量度;分压电路与限流电路;“伦琴射线管”与“光电管”等。
  也有些问题或模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本质或规律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这类问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做好异中求同,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如:电势能变化与重力势能变化,电场与磁场强弱的表示方法;玻尔“氢原子模型”与卫星的运动;动量部分多种形式的“二合一”场景等。
  八、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
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属于更巧、更简捷的思维方法。然而两者相比,我主张更要关心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一般说,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写得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讲课中,要讲清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价值的东西。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同样请注意作者在这些方面所化的笔墨。我之所以强调这一条,是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在高三学年,同学们毕竟比高一、高二时有了更强的理解能力,有了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优势。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