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五年级语文

白杨优质课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11-12 07:2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白杨 优质课教案
  •   公告: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悟白杨树的品质和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树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学法:引导、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悟荒凉,烘托精神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名交流)
2、戈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哪个同学能读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指名读)
3、师:课文是怎么写大戈壁的呢?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师:课文的描述给了你对戈壁的什么感觉?(“我感觉到大戈壁非常辽阔”)你是从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从“茫茫”中体会到辽阔。)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大戈壁也非常荒凉.)
4、师: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它有的是什么?(粗砂、砾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么样?放映大戈壁的视频。
5、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戈壁,你会用哪个词语?(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不毛之地)
6、师:就在这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是不是就没有一点绿色了呢?播放视频—行进中的白杨树。师:课文是怎么来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师:这是什么样的身影?用自己的话说一下(高大、挺拔、秀丽)。用一个词概括(高大挺秀)。
三、朗读对话,体会童真
1、导语:爸爸看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然而,孩子们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绪,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孩子们的对话。
2、指名朗读课文4-11自然段。
3、读后提问:孩子们在为什么争论?(“是树还是伞”)师:多么有趣呀,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一株株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就是一把把大伞,这就是孩子的眼睛,孩子的心灵。下面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这几个自然段,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童真童趣。
4、找两个小组分角色朗读。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好,请第x小组来读。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四、体会精神,感悟心灵
导语:然而,在爸爸的心里,一切并不是那么轻松有趣,白杨树在他的心中究竟什么样,爸爸的心情究竟怎么样?
(一)体会精神。
1、(指名读)请你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各写了什么意思?
(2)师:第一句写了什么?(写了白杨树很直)白杨树“直”的特点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来”)具体从什么时候?(“从一出生,从一有白杨树”)看来白杨树的这个特点不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是它的什么?(“天性、本性”)师:也可以说是“本质”上就这么直。
(3)齐读第二句,说说你从“哪儿”这个词语都读出了哪些地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山—海边—平原—戈壁……。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地方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下。学生齐读: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边需要它,它就在海边……;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师:白杨树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因为这儿需要它”)它对这些地方的环境挑剔过吗?(没有)师:这就是白杨树的品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不管环境如何。板书:哪儿…哪儿…,不择环境。
(4)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这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读一读,看看是用哪个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教师板书:不管…总是…。你能把这个长句子读成四句话吗?(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面对干旱,白杨树——;面对洪水,白杨树——。)通过这四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品质?(“坚强、坚决”)板书:毫不动摇。
3、下面我们有感情的把这段朗读一下,体会白杨树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点击屏幕,使这段文字的背景变成了白杨树哪位同学愿意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指导: 如果学生读的很快,老师可以说:“爸爸是想了一会才说的,你怎么出口就来呢?”谁再试一试?请你来读。如果学生把最后的四个小分句读的一样节奏和轻重,教师可以说:“最后这四个小句子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作者的感情是逐渐增强的,看谁能读出节奏和轻重来?)
4、下面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三自然段和刚才这段中爸爸说的话,请你把这三段内容结合起来,说说随着列车的前进,你看到了一行怎样的白杨树?播放白杨树图片教师配乐朗读。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一行怎样的白杨树?(生:我看到了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生:我看到了不择环境,坚强生长的白杨树……)
(二)感悟心灵。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发给你的有关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再联系一下上面这段话,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祖国需要爸爸保卫祖国,爸爸就当兵,祖国需要爸爸建设边疆,爸爸就转业为农,不管那里条件怎么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杨树的共同点了吗?(二者的精神是一样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扎根,坚强不屈,毫不动摇)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不是),还赞扬了什么?(赞扬了像爸爸那样千千万万个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边疆建设者 、借物喻人。读到这里,列车旁那一行行白杨树,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树吗?(不仅是树,还是众多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吗?
(1)指名朗读14自然段。
(2)师:这段一连用了三个“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后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个“只知道”后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教师点击, 屏幕依次出现不知道的内容。
(4)师生对读,老师读孩子们只知道的,同学们读孩子们不知道的。师读:“他们只知道……”,学生对读:“可他们却不知道……”
3、学习最后一段。
(1)师:可是孩子们现在还小,他们还不能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2)默读读最后一段,找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3)师: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爸爸在沉思什么?)师:奥,爸爸在想什么呢?还有吗?(爸爸开始沉思,后来为什么又笑了呢?)师: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爸爸在想什么呀?(爸爸把自己的孩子从大城市接到这恶劣的环境,孩子能适应吗?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像白杨一样适应新疆的生活呢?)师:后来爸爸笑了,为什么会笑了呢?(那是因为他看见……)师:爸爸看到了几棵小白杨在大白杨的身边已经成长起来了,那你说爸爸此时会想到什么呢?(连小白杨都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新疆建设者的孩子怎能做不到呢?小白杨在新疆这个不毛之地能茁壮成长,孩子们也能行。)
(4)师:爸爸由白杨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5)读到这儿,你们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了吗?(希望孩子和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者没有让爸爸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愿,而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对,是依托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志向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下面让我们再来整体回顾一下课文。课文先写了在列车上见到的白杨树,它是高大挺秀的;然后通过爸爸的语言写出了他眼中的白杨树---不择环境、坚强生长;最后写出了爸爸心中的白杨树----那些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个时候,树不再是树,而是人,这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师: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新疆美好的今天。欣赏图片---今日新疆。配乐《咱们新疆好地方》。
3、布置作业:如果你今天乘坐飞机从建设者当年奋斗的大戈壁今日的大粮仓上飞过,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课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哪儿……哪儿……
   不择环境
                                        边疆建设者
              不管……总是……    毫不动摇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