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春》案例分析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13 16:3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春》
  •   公告:

    

《春》案例分析
任利锋同学上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
如果不要深究《春》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朱自清的本身的文人特质,本文的确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很适合初一的孩子学习。文章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如茵的绿草、似锦的繁花、欢歌的鸟儿、连绵的细雨,在春景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一派明媚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是一幅多么绚丽美妙的图画。文章笔调清新自然,语言简朴、活脱、口语化,用了许多富有童真童趣的比喻和拟人使得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这就是孩子的语言,很适合孩子朗读。
任利锋老师在他的课堂里以朗读为抓手展开教学,直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害”。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课堂中如果能做到书声朗朗,就能更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巩固字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大概意思,通过朗读感悟语言,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任利锋老师在本节课刚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和朗读有关的主导性的问题。他问学生:“本文是对春天深情的描写,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呢?”学生基于对导学案的学习,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马上就回答了:“是用欢快、愉悦的语气。”然后就有学生进行了补充说:“舒缓的语气。”在朗读指导中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让初一的孩子有了初读的真实体验。然后任利锋老师适时要求学生试着去朗读第1、2段。老师再点拨“盼望着”、“朗润”、“涨”、“红”这些词语需要重读,两个“盼望着”需要连读,适当加快节奏,要表现得更加急切。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初一的孩子天真浪漫,经过老师的点拨,孩子们很投入地去朗读,尽自己的能力去领悟老师创造的情景,慢慢走进课文。在接下去的几段分析中任立峰老师也侧重了朗读的指导,突出重音的朗读和停顿。任立峰老师对于朗读指导有自己的见地,他在他的课堂里教给学生要通过朗读走进画面,读出感情,把握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有个小女孩的朗读,可谓精彩。
在这节课中关于朗读指导有几点看法:
1.教师需不需要范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多读,“无读不成课”,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可以在读中释意,在读中领会,在读中品味。现在的语文课堂读的类型也是丰富多彩,有多媒体范读,还有分角色朗读,有全班齐读,男女生配合朗读……形式多样,书声朗朗。在声声入耳的读书声中,我们却很少听见老师的范读,那么在课堂里教师需不需要范读?
在任立峰老师的课堂里就没有听到教师的范读。在任利锋老师第一次朗读指导中,老师反复强调“盼望着,盼望着”要连读,需要读出急切,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强调了,学生朗读,效果还是不理想,再强调再朗读,进步还是不大。我在听课过程中在思考,为什么不在合适的时间,教师示范朗读,以我们的阅读经验为基础,用朗读的方式将文章的内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更明确的朗读方向,而不是反复用抽象的词语来点拨,我认为在某一个教学契机中加入教师的范读应该会是事半功倍的。但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范读,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够出色。朗读对老师的普通话的水平要求较高,要有清晰的吐字、准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范读,即使并没有如此出色的普通话,也是一种情的感染。如果老师的范读从声音角度有缺陷,可以用适当的态势和表情来弥补,这样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更有效的。其实我还觉得,在教师的范读中还教给了学生放开去读,轻松去读,大胆去读,“厚脸皮”去读,读出情感,读出真味!范读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手段,是成功语文课堂的亮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中任何形式的读都代替不了老师的范读。我们期望语文课堂的朗读声中,听到更多的老师范读。
2.重音究竟应该怎么读?
在任立峰老师的《春》中,关于朗读指导用得比较多的词语就是“重读”,学生都明白要在重读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表示声音要加强,那重读应该怎么读?学生更多倾向于就是重读就是重重地、狠狠地读。但是这样的重读真的是准确的吗?这样的处理在《春》这篇文章中真的合适吗?
重读有其实有很多方式,首先,重音可以重读。例如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声音可以渐渐加大,突出情感。再例如文章的结尾将春天比成了娃娃、小姑娘和青年,多么充满生命力的比喻,其中的“新的”、“生长的”、“笑着”、“走着”、“上前去”这些词语在朗读中就可以这样处理。
其次,重音可以轻读。可以把被确定为重音的词或者是短语的声音压得低于非重音,有力地轻轻吐出。可以用这样的朗读烘托意境,可以听起来轻柔真挚,更有回味。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的朗读就可以这样处理,似乎能看到作者发现小草时惊喜的表情,更能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读出了作者充满了孩子的天真浪漫。
第三,重音可以慢读。慢读是利用声音的快慢对比来突出重音的一种方法。在读到重音的时候可以放慢语速,适当拖长音程。这样的方法可以渲染内在的情绪,表达深沉真挚的情意。例如课文中“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句子中“抚摸”这个词语,就可以适当延长读音,在朗读中似乎就能感受到母亲最温柔的抚摸,似乎就能看到母亲最和善的眼神。再例如“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这个词语,也可以这样处理,配合着气息的调整,延长声音,似乎就真的能闻到新翻的泥土的味儿,青草味儿还有花香。声音的延长能延长想象的空间。
重音的朗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理解的“重重地读”,学生的理解是单一的,事实上,课堂中教师能多形式地传达重读的方式,能使朗读更有味道,能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3.只注重分段朗读会不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意蕴?
这节课听完后,总觉得为了顾及内容的分析和结构的解析,从盼春、绘春、赞春几块去分析,然后再是朗读,朗读情感线不完整。我想,作者写文章应该是一气呵成的,而结合分析的朗读,割裂了情感线,使学生不容易深入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心世界。我觉得对于这样篇幅不是很长的散文,还是要注重整体的朗读,也许浪费时间,但是朗读中自然能读出很多教师分析不到的情感,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中更侧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4.朗读的评价更需要多元化。
初一的学生其实还是非常稚嫩的,有时候在自己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会左右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从你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勇气、找到学习的热情,在公开课上其实更容易让学生放松,调节课堂气氛。任立峰老师的评价性语言还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在学生朗读后,任立峰老师说:“很好,具有音乐美,让人如沐春风。”多么美的语言,我相信得到这样评价的学生更会自信满满。
但是教师评价又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及时评价,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学习之模范。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读得很好”,“你读得很棒”之类浅层的评价上,而是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的评价语,这样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这节课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散文教学中朗读该如何指导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寻找到散文朗读中共性的韵律美。
散文更侧重抒发作者个人主观感受,以作者的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所以散文总体的感情并不是大起大落的,所以在朗读中更多是舒缓柔和,娓娓道来。散文不像诗歌那样有较为严谨的格式,合乎音乐特制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春》中这样的句子就有很多,例如:“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类似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二、把握好散文朗读的总体情感基调。
散文表达作者的情感,一般的散文情感基调有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等。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情感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舒畅的嗓音去朗读。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可以融入对文章的理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对春的殷切期盼之情;当春天越来越近,欣喜雀跃的心情;中间的部分,写花写风写雨,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静静享受着春天的美好,可以放慢语速;最后用娃娃、姑娘和青年来比喻春天,表达了憧憬和希望,情绪渐渐激昂,可以扬声而读,适当加快语速。任立峰老师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做得很到位,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以后对于其他类型的散文教学,也要从这作为朗读的开始。
三、掌握好散文朗读的一些技巧。
朗读的技巧有:语速的处理。朗诵的速度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停顿的处理。朗读中停顿主要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重音该如何去读。还有就是节奏的处理。朗诵中,节奏主要表现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方法有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一堂课可以有很多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选择了朗读为切入点进行反思,希望在今后自己的语文课堂中也能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也希望自己的能更有效地进行朗读朗读指导,能增亮自己的语文课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