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春》教学案例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13 16:4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春》
  •   公告:

    

《春》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案例呈现
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课前同学们已经依据“导学案”独立完成了阅读,现在,请大家把导学案拿出来,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关于春的古诗名句。
妙诗佳句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走进演播大厅
1、春天如诗如画,从古到今,无数作家都深情地描绘过春天。谁能说说,读《春》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该用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2、我们来试试,看看第一、二节该怎样读?哪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3、下面的内容该怎样朗读呢,请大家分别选择五幅画面中的一幅进行品读。各组交流,中心话题就是你们组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这幅画读好。组长组织组员交流后,商量选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读一读,然后用一段话来表达你们的朗读体会。其他组可以向他们挑战,也可以对他们评价。
4、在同学们的感染下,老师也想读一读,我就读第8-10节吧。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朱自清要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 “健壮的青年”呢?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朱自清先生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美。在朱自清的笔下,春是一年的开始,催人奋进;而我们同学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让我们抓住春天,及早规划,一起向前!
第二课时
踏上发现之旅
1、接下来老师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五幅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致写得这么美,你能发现把景物写活的方法吗?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五幅图的妙处(含疑问),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
3、纵观五幅春景图,你觉得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注意了什么?哪些写景的方法值得你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写作借鉴
如何把景物描写地具体生动
1.从多种感官写。
2.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
3.虚实相结合写。
4.巧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作业布置
请结合你对文中写景方法的发现,融入你的感情,以“秋”或“冬”为主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相互交流、点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导入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上课时能用心朗读。
2、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教学的重点(朗读、品味)得到体现。实现了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的教学目标。在早读课已经读过三遍的基础上,通过范读、个别朗读精彩段落、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好段佳句等多种方式做到了充分地朗读,在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不再乱翻课本,而且能直接用文章中的词句来回答。
4、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四人小组讨论热烈,在朗读的处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
本节课引发的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在这一堂课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是一大亮点,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教师重锤敲击的点,这是当前许多教师忽略的甚至是欠缺的。这无疑给了我一次醍醐灌顶的机会,但感动之余,我想,纯粹的朗读指导离开了文章的品评这个依托,指导的效果又如何呢?我认为朗读与品析是不能分家的。
一、朗读与感悟并行,读出你的思考
与文本对话,时常会出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尴尬,朗读的溪流犹如遭遇巨石的阻拦,定格在感悟体验的某一层面,要想继续深入,却总感到“空洞无物”,无处着力。如果在朗读中适时地揣摩文本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讲解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
二、朗读与想象并行,读出你的个性
语言文字是优美的,但对学生来讲,只有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境,他们才能感受颇深。发挥想象便于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动态场景,便于学生读出“意境”。而且,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接触、阅读文本总带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不同学生,读出不同的意境。这样,朗读就成了课堂的亮点,成了课堂的高潮。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让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课堂中大放异彩。
三、朗读与评价并行,读出文章的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朗读评价要评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娇揉造作,我认为还可以加上学生是否自然、大方,这一点属于非文本的范畴。依这些评价内容,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其实也就是看是否达到了前面所述的分层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仍是层次性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要紧密结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依不同的阅读层次进行评价,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总目标。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朗读,有所收获,能通过评价悟出朗读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语音、语调、对感情的把握、对文本的理解等,再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再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
语文文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所呈现的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能够邀请欣赏者走入它的世界。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来自教师的评价、来自同伴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经验,深得读书之乐的过程,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
 

上一篇文章:《春》案例分析

下一篇文章:《春》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