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春》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13 16:4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春》
  •   公告:

    

《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淡雅,自然隽秀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带来的蓬勃生机和孕育的无限希望。纵观文本,无论是选材还是构思,都紧扣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表达上也能体现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因此,通过品读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引导学生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春》在新教材中属于传统篇目,怎样既把握准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品味到本文优美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在当前我校提倡“导学案”的背景下,我打算在“教什么”“怎么教”上作一点新的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在提前发放导学案的前提下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以读导学”,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如何朗读,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作者能把景物写活的原因,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演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发现”,让学生初步了解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课前同学们已经依据“导学案”独立完成了阅读,现在,请大家把导学案拿出来,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关于春的古诗名句。
妙诗佳句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二、走进演播大厅
1、是啊,春天如诗如画,从古到今,无数作家都深情地描绘过春天。那谁能说说,在读《春》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抓住了什么样的感情,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的。
明确:缓缓的,慢慢的,有春天那种温暖的感觉。不仅要注意语速要缓慢些,语调要柔和些,还要带着一种对它的喜爱之情来读。
2、我们就来试试,看看第一、二节怎样读好呢?哪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好吗?
明确: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两个“盼望着”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段是绘春的开始,应用轻快型节奏,程度稍轻。“朗润”“涨”“红”为强调性重音,写了春天来临的色彩和动感,应读出这几句中包含的的欣喜之情。
(老师随即板书:读出感情,把握节奏,注意轻重缓急。)。
【说明:“授之以鱼”,远远比不上“授之以渔”,通过第一小节的尝试朗读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明确了读好一篇美文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还帮助学生把握了本篇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轻柔喜悦的,便于大家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去了解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感到惊讶,我觉得同学们天生就有当播音员的潜质,那么下面的内容该怎样朗读呢,为了便于分工,请大家统一一下导学案第五题的答案:明确课文的层次。
(老师在全班原先小组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大家分别选择五幅画面中的一幅进行品读。)
各组交流的中心话题就是,你(你们组)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这幅画读好,等会儿展示。组长组织组员交流后,商量选出一个代表,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朗读体会,然后给大家读一读。其他组可以向他们挑战,也可以对他们评价。好,5分钟准备。
(学生交流,老师在各组间巡视,5分半钟后师生互动,教师点评、引导)
4、在同学们的感染下,老师也想读一读,我就读第8-10节吧。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朱自清要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 “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第一句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娃娃代表着新生,应该是充满希望的。第二句作者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花枝招展”,因为春天繁花似锦,非常的美丽。第三句作者把春天比作“青年”,因为青年是非常有力量的,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所以作者把春天分别比作了“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 “健壮的青年”。
既然这三段这么美,而且还蕴含深意,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说明:让同学们对本课优美的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是需要读中感悟的。“以读导学”因教师抓住主旨段落的朗读探讨而生发亮点,同学们在有分工有选择的合作交流中层层深入品味景美,感悟到字里行间的情美,至此达到高潮。师生互动贯穿始终,对作者匠心认识更透,对春的热爱及赞美之情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三、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朱自清先生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美。在朱自清的笔下,春是一年的开始,催人奋进;而我们同学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让我们抓住春天,及早规划,一起向前!
谢谢大家,下课。

第二课时
踏上发现之旅
1、接下来老师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五幅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致写得这么美,你能发现把景物写活的方法吗?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五幅图的妙处(含疑问),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
如果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
当讲到春风图时,教师点拨:春风是无形点的,最难描绘,作者却娴熟地调动各种感官,从触觉,嗅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3、纵观五幅春景图,你觉得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注意了什么?哪些写景的方法值得你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写作借鉴
如何把景物描写地具体生动
1.从多种感官写。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2.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
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个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①句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②句从人的活动侧面烘托上述特点。
3.虚实相结合写。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①句是写眼前实景。②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4.巧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举例略。
【评:在品味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讨写景的方法,这比起老师越粗代庖的“灌输”更有效,这正是“以读导学”的益处,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作业布置:我也牛刀小试
请结合你对文中写景方法的发现,融入你的感情,以“秋”或“冬”为主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相互交流、点评。

附录: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