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创意

发布者微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创意
教材特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题目是“一次演讲”,但其实写作的目的不在“演讲”,而是要突出演讲的人,即:梁任公先生。课文通过梁任公先生一次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及其爱国情怀,表达了梁实秋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演讲的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梁任公的爱国情操。而本文最能体现任公先生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的表现在“热心肠”三字,所以,由此作为导学的切入口。

目标定位
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体现梁任公先生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是在演讲中三次动情的地方,即演讲开始讲《箜篌引》时“活画出一出悲剧”,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于此,将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及在文中的作用作为导学的重点。(通过对这些地方的引导,理解,深入挖掘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
难点:《箜篌引》中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任公讲此诗的目的何在,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对《箜篌引》的理解及在文中的作用列为导学的难点。(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识。认识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是怎样的一个人。(自主阅读)
第二步,读。读出梁任公先生“热心肠”的具体表现。(自主再读)
第三步,品。品文,品人,品方法。(合作探究)
一、识:梁启超是个具有“热心肠”的人
设疑导入
1、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作者对梁启超总的评价的一句话。
(即文章最后一小节中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一句。紧接着第二问)
2、“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热心肠 :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二、读:“热心肠”的具体表现
阅读文本,初步理解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
(本环节通过阅读,自主理解,但更多的可能停留在通过梁先生演讲的时的外貌,表情,动作上来表现的梁任公先生的老顽童样的真性情,情感丰富,风趣,自由洒脱等。)

三、品:品文,品人 ,品方法
品文
(本环节主要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印发关于《箜篌引》:关于《桃花扇》: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资料,深入探究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先生就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品人
(除了探究任公的真性情及其爱国情怀,还进一步了解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④“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⑤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接着回忆《少年中国说》加深印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品方法
(阅读,圈点、勾画、思考,了解梁任公的形象特点。此环节通过赏析文中的细节来揣摩人物心理,体察人物之美、人物品格精神之美。可与本册教材在“表达与交流”部分的《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联系起来,考虑在目标的设定上把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合二为一)
梁任公极具个性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作业布置
记某某老师的一堂课。要求:要能写出凸显人物个性特征的地方。
预期效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把梁启超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一腔的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
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反思改进
教学创意的角度其实有很多,但首先应明确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意,其目的都是围绕一堂课或一篇文章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怎么获得而进行的。方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必面面俱到,“一课一得”也是很多教学前辈和专家的共识。所以,就尝试选择一个角度来设计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弄清,弄懂一点即可。但不知是否妥当,企盼师傅,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指导,批评。
此文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创意设计,比如:着眼于“演讲”二字,梁任公先生演讲前的准备,出场,开场白,演讲的内容,现场表现,产生的效果,看文章是如何凸显人物个性的,学习写人的方法,还可以从选材的角度体会本文“约以取之”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