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1-01 15:0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认识图形
  •   公告: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学生对平面图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有效策略。
【案例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本文是我在“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案例,以期与大家共勉。
【课堂实录】:
一、猜“脚印”
1、回忆朗诵《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出立体图形。
2、猜想并验证。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脚印。
学生猜想,教师操作验证。
(在故事情境中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在猜想验证中,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取“脚印”
1、寻找取“脚印”多种办法。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老师佩服极了。那你能再想个办法把它们的脚印留在纸上吗?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印泥、白纸、铅笔)试试吧!
2、学生动手操作,取“脚印”。(配音乐)
3、汇报: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用什么办法留下了谁的脚印。
生:我用印泥将长方体的脚印印了下来。
生:我按住长方体,将它的脚印描了下来。
……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三、认“脚印”
1、学生将图形剪下,分类贴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谈感想。
3、学生拿出学具袋的图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再请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这些平面图形基本特点。
4、教师导入课题 (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5、学生闭眼想象所学图形,用手比划模样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给“脚印”找朋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分类整理,发现每个图形的特点,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 “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闭眼想象所学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摆“脚印”
1、师:你能用小棒把它们的脚印摆出来吗?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摆一摆。
2、生活动,师巡视。
3、汇报展示:
谁来向大家说说你用几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
生:我用四根小棒摆出了一个正方形。
生: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长方形。
师:那用四根小棒能摆出一个长方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那就成了正方形了,因为正方形每边都一样长。
生:我用3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
……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都没有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圆与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的不同。)
五、找“脚印”
先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再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且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辨“脚印”
1、游戏一:火眼金睛找不同
(通过呈现出漂亮的图画,让学生找出图画中的不同,加深学生对各种图形特点的认识。)
2、游戏二:猜猜我是谁
(通过猜信封后藏着哪些图形,进一步感知这四种图形间存在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游戏三:数一数
(在数的过程中,感受有序的重要数学方法。)
七、全课总结
【分析与反思】:
《认识图形》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重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本节课主要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从体上来”。在小组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和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四种平面图形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体会“面从体上来”。 课后我对这堂课做了以下反思:
一、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结合这样的学习特点,本节课通过创设猜“脚印”、 取“脚印”、 认“脚印”、 摆“脚印”、 找“脚印”、 辨“脚印”这几个连续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节课的活动更具有连贯性。充满了童趣的情境,使得学生都较主动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发展了能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得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注重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创设大量的观察操作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思考,掌握了各个平面图形的特点,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实际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困惑】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学生的数学语言有待进一步的培养。
3、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上一篇文章:我们赢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