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小学数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10-28 21:5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比例尺
  •   公告:

    

教学反思——教学《比例尺》后的点滴想法

想法一:比例尺这个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它表示的是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里的“图书距离”“实际距离”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把例6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
呈现:“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
师:形容一下有多大。
生:很少有学生能表达。(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50米,30米没有多少概念,对于长50米、宽30米的草坪有多大也没什么概念。)
师:我们的一个教师大约长9米,所以50米差不多是1班-5班之间的距离。
师:其实象这样的草坪在我们学校里也有,我们操场上跑道里面的草坪就差不多有这个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形象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要把草坪搬到纸上怎么办?
生:几乎是全班同学说缩小。(有了前面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基础。)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个草坪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要画5厘米,宽要画3厘米。请你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
师:画完了吗?你们画的长是多少?(5厘米)宽是多少?(3厘米)
师:我们画的出来的长度5厘米,3厘米称为图上距离。
师:那你们画的5厘米表示实际多长?(50米)3厘米呢?(30米)
师:象这里的50米,30米都是草坪的实际长度,就叫做实际距离。(教师顺水推舟引出抽象概念,这一环节我感觉是比较顺的。)
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摘录并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长 5厘米 50米
宽 3厘米 30米
最后再出示问题:你能分别写出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师:你能把问题分开来说吗?(能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明白这个问题中需要我们解决的有两个问题。)
……
教材中的例6题目较长,而且其中有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的词语,学生如果自己去读题不一定能读的懂,而且对于学困生来说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我觉得把这个例题分这样的几个层次来呈现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想法二:对于整节课的设计我感觉还是比较顺的,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进行了预设,但是实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你未预设到的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这种“突发情况”,我感觉自己处理的不是很好,总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太贫乏,时常是“很好”,“不错“等:
师: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谁能根据比例尺1:1000来介绍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我在备课时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几种关系:
A:实际距离缩小1000倍得到图上距离;B:图上距离扩大1000倍就是实际距离;C: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D: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E: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0厘米。F: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米;
上面的6种情况学生说到了前面的5种,除了这6种外学生还说到了:
生1:实际距离÷1000=图上距离
师:真不错,还有吗?
生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000(可能是受第一个同学的启发)
师:很好,还有吗?
生3:图上距离×1000=实际距离
……
学生出现的三种情况是我根本就没有预设到的,现在回想起来,学生的回答是多么的精彩呀!他们的回答说明了他们对这个比例尺是真正的理解了,而我当时对学生的评价是多么的单一啊!
如果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1:实际距离÷1000=图上距离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这个想法连老师都没想到,真了不起!
谁听清了他的想法,再来说一说。(面向全体学生)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如果我当时这样来评价,对他进行这样的鼓励,那肯定会激发他的自信,让他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时的我不免感叹:评价真是一门艺术啊!

上一篇文章: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教育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