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美术初中美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9-06 12:3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形式分析——体例
• 新版教材的体例(形式)上基本保留原有框架,同时做了以下改变:
• 1.每册前增加一段°写给同学的话;
• 2.以大单元的形式编排,都是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教材按学习领域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编排方式;
• 3.每个单元下以课时活动取代学习领域活动;
• 4.每单元目录下增加简短的导学语;
• 5.附录部分除保留原有的°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 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外,增加°美术资源链接。
形式分析——版式
• 新版教材版式设计在保持原教材稳重、大方特点的基础上,更注重视觉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特点,更强调美术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
• 1.图文比重、位置更合理,更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 2.图片主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 3.空间布局更活泼,板块划分更灵活,比例更合理,总体呈现简洁大方的风格特征,设计感更强。

总体结构
第一单元 什么是美术
第1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第2课 美术是个大家族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 第1课  小伙伴 
• 第2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 第3课  我们的风采 

第三单元 传递我们的心声
• 第1课  有创意的字 
• 第2课  精美的报刊 

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
• 第1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 
• 第2课  设计我们的校园

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

附录一: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 
附录二:美术资源链接 
附录三: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 

总体结构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 第1课 色彩的魅力
• 第2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 第1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 第2课 亲切的使者
• 第3课 喜悦与收获
总体结构
• 新版教材以基本原理(什么是美术、美术是创造性劳动)为先导,以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经验及社会生活为主题,设置学习单元。概念认知、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各个方面既重点突出,又相互渗透,既有明确的逻辑重点,又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单元主题的设置在空间范围上渐次扩大,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方面逐步深入。体现了教科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组织原则,符合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
总体结构
• 每册的5个单元主题间有着明、暗两条逻辑线索:
• 明线为学生的活动,即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各个主题明确学习的显性任务;
• 暗线为学科的规律,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发展的内在线索。
单元结构
• 除第一单元外,各单元基本都遵循以下组织结构规律:

• 认知(概念、原理学习)

• 练习(方法、技能操作)

• 发现(探索、总结规律)

• 创造(表现、应用实践)
单元结构
• 以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例:

• 本单元共有三课

• 第1课  小伙伴 
• 第2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 第3课  我们的风采 
单元结构
内容分析
• 1. 增加艺术家作品的欣赏内容,尤其增加我们国家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民间艺术作品的内容。

• 2. 增加导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引领学生进入所学内容,使教学活动环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阅读自学。
• 3. 修改课文文字,增加引导性、启发性。学习活动中的文字,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学习。

• 4. 明确了知识技能内容,作为栏目出现,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 5. 还增加一些学习提示,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助手。增加的相关链接栏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

• 采取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的内容编排形式,改变了以往教材按美术学科门类(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编排方式。

• 这样编排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在每一单元里还安排系统的学习活动,通过参观与考察、搜集与评选、策划与实践等各项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学到一些美术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
• 经典性与民族性并重,凸显民族性
• 新版初中教材在中西美术文化的比例上做了较大调整,在加强经典性的同时,知识内容和范图呈现都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和本土性,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也重视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现和运用。
• 注重多元文化和民间美术资源
• 1.以三维目标为依据
• 为使教材更具操作性,新版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作为教材体系建构的主要依据。

• 2.彰显学科特色
• 为纠正课改初期忽视°双基的偏颇,新版教材加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编订,使体现美术学科特征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可行,彰显了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 3.以实践为中心
• 每册教材除第一单元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侧重外,其余4个单元都以学生的练习、操作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 4.强调灵活性和开放性
• 新版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弹性。每单元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方式的选择,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与拓展。
内容分析
• 5.关注现代媒体在美术创造和教学中的应用

• 6. 坚持在继承和借鉴中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 7.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平衡

• 从内容角度来看,本版教材充分体现了2011版课程标准关于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的界定。
• 同时,其内容的编订朴实、精炼、开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以及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适用。

具体内容
• 第一单元 什么是美术
• 第一课,重点分析《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创作立意与表现,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 第二课,介绍美术的门类,不同门类的艺术特征和功能,使学生对美术有个整体认识。

•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 第一课,通过赏析画家表现人物的作品,了解表现人物的不同方式,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表现人物。结合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相关知识,进行体验练习。

• 第二课,通过观察,学习了解人物的结构、比例与运动关系,通过赏析画家作品,学习理解表现单独人物和有场景的人物的表现方法。学习方式突出分析与探讨。

• 第三课,通过观察分析校服的设计特点,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规律,并能进行设
• 计体验。学习方式注重讨论评价。

• 第三单元 传递我们的心声
• 第一课,通过生活中的变体美术字入手,学习字体的创意设计,拓展学习部分,了解中国汉字文化,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情感认同。

• 第二课,通过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平面媒体形式,学习了解版面设计的规律和形式美法则。结合班级壁报平台,进行平面美术设计的体验与实践。

• 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
• 第一课,通过实景观察,思考如何进行写生取景、构图,在此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取景、构图、透视知识。结合实景与写生作业的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练习。

• 第二课,第一部分学习立体造型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校园的实地考察,从功能的角度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将立体造型的作品进行组合、排列,完成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并进行展示。

• 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
• 通过赏析实例作品,学会从功能和审美结合的角度去鉴赏的方法。
第二册
•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第一课,通过重点分析《血衣》这幅作品,了解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审美能力。

• 第二课,通过赏析作品,理解美术创作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会情与意的表达。为下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 第一课,要想表现出自然的春天或心灵的春天,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为此先学习有关色彩知识,了解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并尝试实验表达自己的情感。

• 第二课,情境入手,注重观察。赏析画家表现春天的作品,通过剖析画家的创作表现过程,进行理解学习。注重调动情感,进行表现实践。

•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 第一课,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分析,深入体验学习标志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 第二课,通过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分析,深入体验学习吉祥物的设计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对广州亚运会吉祥物设计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加深理解。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 第三课,通过奖杯、奖牌的设计实例分析,学习理解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 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
• 第一课,通过赏析招贴作品,了解招贴的类型和构思完善的过程。结合校园艺术节主题,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 第二课,通过请柬实例的分析,了解其设计的基本元素与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实践。

• 第三课,根据艺术节演出活动需要,学习制作面具并应用于活动表演。在体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解面具艺术的各个文化层面,了解其人文内涵,增强文化修养。

• 第五单元 平面设计的盛宴
• 通过设计作品的实例赏析,了解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的功能与应用,同时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教学建议
总体原则
• 1.教育为先
• 2.以生为本
• 3.立足学科
• 4.因材施教
• 5.因地制宜
• 6.展己所长
• 7.经济高效
总体原则
• 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但仍然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学科的教学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总目标之外,而是服从和服务于大的教育宗旨和目标。
• 基础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认知建构、技能发展、人格完善、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完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 新一轮课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本次教材修订也体现了这一理念。教材都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隔着的,理念要想真正得到实现,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因此,美术教师在应用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知识建构、技能发展、人格养成、情感体验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教学在最能反映教师是否°以生为本的指标就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分科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科分化越来越明显,因此分科教学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建构最有效的方式。

•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术学科要发挥其在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审美判断、审美表达和意志品质培养上的优势,以及在形象思维训练及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而不能°种别人的庄稼,荒自家的地。
• 一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开展教学,与之相应的班级教学策略是分层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和评价要求。这与°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相契合的。
总体原则
• 对°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解释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操作。

• 对°因材施教的第三种解释是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如根据教学设施、设备、工具、媒材等条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气候条件、自然及人文资源有着很大的差异,美术教学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民间美术、传统习俗等很强的关联性,这是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不同的特征。

• 作为国家级教材,美术教科书不可能完全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在把握课标及教材的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调整课时,选择并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 一方面,由于我国教师教育及选聘的现实决定我们的美术教师很少有符合°一专多能 要求的,大多数教师还是有着很明显的°专业偏向和艺术家情结,因此能完全胜任四个领域教学的教师并不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传达给学生。
• 另一方面, 美术追求个性,美术教学也提倡教师具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打造个性化课堂。

• 新课程改革规定的课程管理模式,给教师更大的空间来根据本地、本校及本人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开展个性化教学。
总体原则
• 学科特点决定美术教学所需的工具材料等物质条件比其他学科要多,因此给人造成美术课°费钱的印象。
• 其实,美术教学并不一定要走°奢华之路,利用廉价甚至无需花费的工具、材料也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工具收集、利用废旧、乡土材料。既可以节省教学成本,改变人们对美术课°代价大的印象,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和环保意识。
• 工具材料的运用应为课堂教学服务,应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能教学为工具材料服务。
操作建议
• 1.目标先行
无论教材内容是什么,教学的前提是要明确本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且这些目标是服从于学科的大目标的,学科目标又是服从于总体教育目标的。偏离目标的教学再精彩也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先必须明确、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以目标来统摄和指引整个单元或课时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策略、流程等一系列因素的设计和实施。只有方向明确,教学活动才真正有效。

• 2.活用教材
• 教材一般被称为课本,所以不少人认为教材就是教学之本,甚至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新课改试图改变这一观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还是有一些教师过分迷信教材、依赖教材。

• 其实现有教材在编写、修订时都是本着“教教材”的教材观,给老师们留下很大的调整、拓展空间的,因此老师们应该本着“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吃透教材,理解其知识、技能、过程、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取向和目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据自身、学生、学校、社区、地域等多方面的实际,灵活地开展教学。
• 3.复杂思考,简单操作
•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点难点、资源状况、技能达标要求、时间、天气、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等等,各个相关因素进行尽可能周到、细致、充分的分析、思考、准备。
• 实际教学时,则应该尽可能让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语言表达等简洁、明了,使显性的任务更明确,将隐性的目标渗透其中,而不是给予美术可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让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掌握,既能紧扣教学目标进入学习状态,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而不是不明就里,被动应付,最终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 (大师与专家的区别:大师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专家让简单问题复杂化)
• 4.重视技能和方法教学
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为未来的社会服务。未来我们缺什么?
• 曾经在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20年后,中国年轻人硬能力就将普遍下降》
• 其实,照目前的教育状况和社会形势看,不需要20年,年轻人的硬能力将会严重缺失。

• 美术学科绝大部分内容是需要动手操作的,这就是课标中所讲的“实践性”,因此,美术教学应该发挥这一优势,在操作性活动上多下功夫,是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同时热爱操作,尊重技能,培养实践操作的程序、方法意识。
• 5.适度“愉悦”
• 新版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愉悦性”,这种提法有其一定的学理依据,但很容易引起误解。课标实验稿颁布后,很多教师出现了误读,将课堂变得娱乐化、游戏化,将美术课变成活动课、休闲课,最终结果是美术教学的泡沫化。

• 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学生生活普遍压抑、沉闷,了无生趣,所以,所谓“小三门”能给学生提供释放紧张、压抑情绪的机会,但这不是它们的“本分”,大的教育环境所造成的问题不应全部由“音体美”来解决。

• 美术就其特征而言,既可以由其活动过程及结果给人带来直接的愉悦,也可能是过程并不愉悦,甚至是痛苦的,而其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满足感则是另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巅峰体验)。因此在过程与结果的愉悦之间如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度),需要教师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来智慧的处理。
• 6.牢记文化使命
• 中国软实力的建立除了依靠体育、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需要整个教育系统来实现,更需要整个社会来推动。美术在构建文化影响力方面有其他任何学科和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当然也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力。

• 虽然美术课程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但美术的视觉传达功能和文化认同优势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所重视,所以美术教育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在美术教学中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教材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体现,但作为国家级课程,在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则不受此限制,可以有意识地加强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


• 1. 以课程价值、目标为核心标准;
• 2. 兼顾结果与过程;
• 3. 评价指标细化;
• 4. 评价方式“ 务实” ;
• 5. 开放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