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对新留守儿童教育的冷思考

发布者微信

    

对“新留守儿童”教育的冷思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水平也在彰显其独特魄力。近年来,就基础教育而言,最为吸引国人眼球的是涉农教育优惠政策,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值得期待。
“城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让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喜上眉梢,“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待遇”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家庭困难的孩子享受“两免一补”,学校设立的特殊的经济援助政策,“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等,这让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中享受到了蓝天般的关爱。因此,随同父母进城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应该说是国民对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做出的积极回应与认同。但是,我们在看到农民对优质教育渴求的同时,进城农民工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在城市中不断增加的“新留守儿童”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令我陷入沉重的冷思考。
一、城市中“新留守儿童”的成因与特征
其实,我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并不陌生。何谓“新留守儿童”?简单地说,“新留守儿童”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没有父母相伴成长的孩子,我们就暂称他们为行走在城市中的“新留守儿童”。城市中的“新留守儿童”就是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移居城里,或是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因种种缘故而变为城市中的“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此类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大量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更为突显,“新留守儿童”在小学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33%,这高比例的数据说明,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误区或是“盲区”。对于在城市中急剧出现的“新留守儿童”,我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调查分析得知,城市中“新留守儿童”常以“多面孔”存在,有的跟着父亲或者母亲在城里生活,大人外出打工,孩子料理家务,不仅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而是饱尝着“单亲家庭”般的无助与孤独。还有的父母认为城里也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在农村继续务农,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无关紧要的亲戚等在城里读书,此类“留守儿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之多。可由于隔辈教育观念的差异,现代儿童的思维发展被搁置,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祖辈对其管理是心有余却力不从心,此类为典型的“新留守儿童”,且问题儿童较多,甚重!还有的父母在城里务工,由于父母忙于挣钱,整天早出晚归不能回家,孩子就被全天“托管”,孩子只有晚上才能和爸爸妈妈见上一面。还有的父母为省事,干脆就把孩子进行全托,生活学习也全由托管班的人员来管理,有的父母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来看孩子一次,这类孩子基本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谈不上什么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气息。
细心的老师研究发现,他们由于少了父母的监管,自学完成家庭作业成为难题,有的完不成作业怕老师批评,就在“托管班”抄别人的作业,或是请人代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们常常感慨地说,这些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想找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真是难于上青天呀!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些农民工朋友认为只要有力气,在城里就会有饭吃,总会比自己在家种地体面,来钱又快,孩子又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就举家移居大中城市。可事实并非随人心愿,就说住房、吃饭、孩子上学、疾病、意外事端等问题均成生活中最大困惑,城乡的较大差异,人际的陌生,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等笼罩着整个家庭,维持生计成为头等难题,何谈生活品味与质量。
学校就曾多次接待过这样的家长,因无力支撑孩子上学及生活等方面的经济负担等难题,有求于学校,甚至是泪流满面,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无论是经济救助还是施于人性关爱,可仅凭他人的一时“恩惠”则无济于事。“新留守儿童”的学习不好,行为不规范,心理处于极度的亚健康状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是主要原因。我曾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多次与此类家长交流,甚至是对他们不负责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很严厉的指责,可这些家长还是以同样的理由:“我知道这是为我好,可我真的没有时间”来为自己脱责。这眼睁睁的事实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说实在的,此时的老师也显得是那么的无奈,甚至是“无位”到了极点,“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亟待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不容回避的事实越来越突显:第一,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数量在迅速增加,因此而带来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甚至出现的校际间整合或是再合并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几次走进农村以后发现,孩子们上学的路远了,因为本村的小学同其他几个村的小学被合并了,显而易见,那是因为大部分孩子随父母或投奔亲戚而进城读书了,农村教育资源存在闲置现象。
第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水平之间的较大差异,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的步伐可谓突飞猛进,从部分随父母到城里就读,到如今的农村“留守儿童”整体迁移进城,这给还没有准备好的城市教育增添了无穷的压力。事实证明,为尽可能多地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大班额成为城市教育的正在进行时,城市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经费紧张成为突出矛盾,城市解决农民工进城就读的压力越来越大,用无法抗拒也不为过。另据,由于城市班额增大,生均资源比例在缩小,城市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渐成过去时。此外,由于各地区教材的不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这些孩子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差异很大,这给城市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的水平,而“新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又给本来十分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不少难以解决的“课后作业”,许多老师因此苦脑过,彷徨过,挣扎过……,我们希望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三,我们在看到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绽放的如花的笑脸的同时,对于不断出现的“另类”现象不可轻视:有的在城市中成为网络常客;有的学会了抽烟,跟社会无业游民走到了一起;有的家庭经济拮据,孩子却学会了嫌贫爱富,学会了跟城市孩子比吃穿,甚至比城市孩子还“大方”。特别需要关注的,一是“新留守儿童”的群体在城市中逐渐壮大,二是“新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了因家庭经济窘迫而走上偷窃之途的青少年,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容忍的,他们再也不能成为无首之“羔羊”。
三、对策与远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针对城市中快速出现的存在诸多教育难题的“新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靠什么来拯救他们,这就十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达成共识,真抓实干,积极推进。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有效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把钱花在关键处,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就读,因地制宜学好本领,倾力建设美好家园。二是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让农村家长了解国家对农教育优惠政策,学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宜,恰到好处地处理当前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莫因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城里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而一时冲动,使教育子女问题走向边缘化。三是加快城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学校中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家庭教育的有效引导,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监管,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四是学校要通过德育教育和少先队组织,通过蓝天关爱行动,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急于拿“新留守儿童”说事,我以一个农民后代的身份以示良苦用心,绝无小视农民工的本意。说句实话,父母进城务工,生活的艰难、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思想发生变化,父母离婚现象比比皆是,单亲家庭也是造成“新留守儿童”的另一重要原因。要想解决好“新留守儿童”问题,还是急需“新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体力行,和谐共生。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奉劝那些外来务工人员为人父母者,绝不能对城市中所谓的“天堂”过于高期待,应该从孩子对教育环境的适应,语言上的障碍,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承受城市经济生活压力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来考虑,为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创造适合他们快乐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环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还是走教育强国之路,“新留守儿童”都将是建设国家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拯救这些“新留守儿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