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工作报告

支教工作汇报演讲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7-15 09:2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支教工作汇报讲稿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坛上给在座各位汇报这两年我在广西的工作、分享我这两年的心得体会,同时我很感激学校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我们小学全体同学,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决不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在此,我谨向在座的各位献上我最衷心的谢意!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路》。
9月25日,为了彼此共同的目标,我们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告别了自己的家人,带着领导的重托,踏上了广西支教的征途。那天虽然台风“达维”吹袭广州,但风雨并没有阻挡我们到贫困地区服务、学习的决心。“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翌日,我们支教队员在欢送会后,“一路颠簸一路歌”,从南宁出发前往我们支教的乐业县。在路上,我一直在想:同一蓝天下,山区的人民是否走着不一样的路?连续坐了8小时的车,我们终于来到誉有“世界天坑之都”、广西“小东北”的百色市乐业县。 27日我们就正式入驻喀斯特峰丛环抱中的各受援学校。
不一样的生存之路
广西,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而且在这八分的山当中,绝大部分又是喀斯特的碳酸盐岩(俗称石灰岩)。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是很美,然而对于依靠这种喀斯特地貌为生的农民来说,却不再美丽。从百色通往乐业的山路上,视野里全是连绵不断的石山。在这样的石山上,没有高大的树木,没有肥沃的土地,只有一望无尽的大面积裸露的岩石和矮矮的灌木。泥土在这样的山区显得特别珍贵,所以只有巴掌那么大的一块泥巴上也会种上玉米。因此,这里就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梯田,不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玉米地,而是稀稀拉拉从山脚到半山腰、东一块西一块的梯田。看到这番景象,我想起这里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天有位老农上山薅地,收工时习惯性数了数他的地块,怎么数都少一块地,最后他拿起草帽走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草帽下盖着的正是他数丢了的那块地呢。一句流传了几十年的民谚“瓢一块,碗一块,草帽下面盖一块”就是这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形象说法。看着这分布得稀稀疏疏的梯田,想着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真正感受到贫穷原来是如此的真实,在不知不觉之间产生一种莫名的心疼,同时也感受到农民在困境面前决不低头的毅力,他们坚信:路是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未来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我支教的乐业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东北与河池市天峨、凤山两县相邻,东南依凌云县,西南与田林接壤,西北与贵州省的册亨、望谟、罗甸三县隔红水河相望。县城距百色市168公里,距广州1000多公里。全县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15.2万人口中,其中有3万人的温饱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另外有1/3的人在温饱线上徘徊,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年收入还在500元以下。县城的海拔970米,是广西海拔最高的县城,四面由石山围绕,只有一条公路进出,人在县城里,活似井里之蛙,只望见一方天空。公路盘山而建,绕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路虽平坦但蜿蜒曲折,转得人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从县城到乡只有28公里,尽是弯曲而狭窄的盘山路,面对落差千米的山距,多个360度的大拐弯,汽车行驶在只有5米宽的路面上,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那山的连绵、路的险峻。这却是逻沙乡通往县城的唯一一条道路。听说这段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听了足以让人感到心惊胆战。但后来才发现,真正难走的路还在后面。
还记得第一次下队寻找辍学儿童的情景: 10月26日,我们的吉普车沿着蜿蜒如蟒蛇的山路前进。因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沿路的车辆和行人特别的稀少。附近的山都被层层雾气环绕着。从我们的乡到目的地全达村,必须从盆地里直盘到1600多米高的悬崖:猫鼻梁。我们的车好不容易翻过一座高山,准备向猫鼻梁出发。这时山路显得更陡峭、更窄。车窗外,只见云海雾山,雾气氤氲,让你分不清窗外哪是山坳,哪是山峰。司机把车灯全都打开了,能见度仍然低于20米。车厢内一下子沉寂下来了,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司机开车。车左摇右晃、窜高伏低地在全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和挤满泥泞的小水坑的路面行驶着,在一个近乎九十度的拐弯处,遇到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型农用车,我们的司机及时转动方向盘同时紧急刹车,两车擦肩而过。好险!终于吉普车把我们送到全达村,原以为目的地已经到了,周校长却告诉我们才走了四分之三的路,但因前面的路太险太窄了,吉普车无法通行,我们只可以步行前往。本想终于可以歇一下了,谁知道紧接着却是更加艰巨的挑战。我们沿着一条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进发。雨不停地下着,路越来越陡,越来越滑,那真的是“一步一惊心”,一会怕长满苔藓的石头太滑了不敢走,一会又怕泥土太松了,无法稳住脚不敢走。最后行走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第一个辍学学生家里,虽然每个家庭逗留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但我们下午六点钟才完成了任务。
下山的时候,山上的雾终于散开了,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猫鼻梁的“庐山真面目”了。猫鼻梁是这段山路转弯处的一个山尖,也是这段路最险的地方。为了开这条路,筑路工得悬在高崖上打炮眼放炸药,基本上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打通了天堑,筑就了这条十几公里的盘山沙石路。这条路,是山民们的命脉。山的两边是悬崖,中间一线陡峭山路,行走的汽车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听周校长说这里的路经过几番修缮,已经变得挺不错了,至少路面拓宽了,一侧的深渊看起来不那么糁人,倒是路边石山上炸开的巨石想掉未掉,司机都不敢把车开得靠近峭壁,害怕乱石突然滚下,大多会选择贴着悬崖边开车,而且边开车还要留意山上的石头有没有滚下来的迹象。

不一样的求学之路
从我们驻点支教的乡通往学生居住的各个村,靠一条条九曲十八弯、没有尽头的山路连接。看,村屯之间的路就是写在大山间硬邦邦的字母“Z” ,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别说车不能走,人走在上面, 总是小心翼翼的,有的时候还要靠手脚并用缓慢爬行才能顺利通过。
就是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看见光着脚丫成群结队去上学的孩子。在这个边远、落后、贫困的山区里,走出大山读书求学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也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方法。所以山里的孩子不畏山高路难走,每次步行六、七个小时来到学校,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只为圆他们的上学梦。看着他们那稚嫩的脸、天真的双眼,再看看那条羊肠般的山路,我真不敢相信他们竟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对于他们来说,有机会来学校学习已经是最大的幸福。每晚到了就寝的时间,教室里还隐隐约约透出微弱的烛光,那是学生们在挑灯夜读。我读过一个学生的日记,其中一篇写道:“……母亲早年因病去逝,家里只剩爸爸、两个哥哥还有我。全家一年的经济收入来源就靠卖一点粮食赚点钱。大哥在大学里读书,二哥在中专读书,我今年也读初二了。大哥虽然考上免学费的专业,但家里仍要把唯一的一头老牛卖了,把钱拿给哥哥做生活费,尽管如此,还是不够支付哥哥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爸爸为了让我们兄弟三人继续上学,他咬紧牙关卖掉了留作口粮的300多斤玉米,让我和二哥先交部分学费……尽管我随时都有失学的可能,但是我不会因这些人生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我会更加珍惜在学校里学习的每一天。……”
然而,在进一步与学生交流接触后,我发现那里大多数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为了上学,他们有的回家拼命帮父母干活,以弥补自己因上学而耽搁的农活;有的趁假期去捡一些废弃矿泉水瓶,赚一点学费。为了上学,他们不吃早餐,为的是省下每天早餐那5毛钱来交学费。午餐和晚餐每天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菜——黄豆汤或豆腐渣拌饭。他们每顿饭要花1元5角,但如果学生自己提供米,每顿饭只需1元,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从自家带米回学校。每逢星期天,走在路上,到处都可以看见背着装满大米的竹篓或肩上挑着米袋的学生去上学。有一次中午我到学生宿舍,有个同学热情招呼我说:“老师,请你吃饭。我今天加了两毛钱芽菜,三毛钱豆腐,可好吃了,你来尝一口,真的很好吃呢!”当时,我体味的全是艰苦两个字。这就是学生口中所谓的改善生活。当我们在抱怨学校饭堂的饭难吃时,那里的学生正为豆腐、芽菜而欣喜。同一蓝天下,竟存在如此天渊之别的生活状态。然而那里的学生虽然很穷很苦,但很快乐,因为他们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上学机会,因此学习也是格外用功。
然而这只是在乡中心校的学生的写照,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比村小的学生要好很多了。太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因为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很远,有几十名的师生在学校住宿。但学校却无法配备食堂,于是孩子们从家里带了一些简单的炊具,在宿舍的一个角落用石头搭起简易的炉灶,用捡回来的树枝烧火做饭。而墙壁早已被烟熏得黑黑的。一个情景让我刻骨铭心:浓烟里,不时传来一声声被烟呛出的稚嫩的咳嗽声,仔细一看,只见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一把鼻涕一把泪(被烟熏的)在临时炉灶边做饭。这个时候,我拿起照相机,却发现无法对焦,不知是因为我的眼睛被烟熏的缘故还是看到这番令人心酸的情景,我的眼睛模糊了。而在操场一旁有十几个孩子三三两两围蹲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好奇地走过去看他们烧的所谓的饭菜,也只不过是用家里带来的一点蔬菜煮青菜汤泡饭而已。而他们住宿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教室,现腾出来作为师生们的宿舍。我们看着这座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房子,它虽然经过修缮但仍显得特别破旧,。宿舍里放着一排排装满水的水桶,水是从附近的村民处借来的。原来这里因距离城镇较远,还没接上自来水,村民只能靠政府为他们砌的蓄水池蓄雨水生活。一旦遇到旱季,他们的生活用水就成了问题了。由于床位不够,每张床至少要睡两个人,最多的时候要挤四个人!看着这一张张简陋的所谓的床,想象着在这上面要挤三四个孩子的情景,又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心酸与难过呢?在其中一间宿舍里,我发现了一张很特别的床,这张床没有上铺,而且床上只摆放着一套寝具,而其它的床铺基本上都摆放着两三套寝具。这时,有一个当地的老师跟我说:“何老师,你坐上这张床试试看,有什么感觉?”我走过去,轻轻地坐下去,竟然发现这张床有向下坠的感觉。我心一惊,马上站起来。这时候,这位老师给我揭开谜底。他掀开那床所谓的“铺盖”,只见床架上的那块“床板”原来是用稀稀疏疏的竹条编成的。试问人躺在这样的床上怎么睡得安稳?尽管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但孩子们却无怨无悔,依然坚持自己求学之路。
家访,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我喜欢家访,但又怕家访,不是因为山高路难走,而是怕我亲眼目睹到什么是一贫如洗的生活。山里的孩子大多都是住在木屋里,里面光线黯淡,简陋贫寒。这些木屋由于日久失修,屋顶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缝隙。在这些贫困家庭里,环顾全屋根本找不到一件上50元的家当。粗玉米、野菜、杂草、农具杂乱地堆在左边,而在另一面,一堆柴草、几块砖头拼成炉灶,组成了他们的“厨房”。那摆放在一边的又脏又霉的砧板和锈季斑斑的菜刀着实令我唏嘘不已。
现代版“数星星的孩子”
小郭,来自一户特困家庭。她的父亲在98年因车祸离去,同年,母亲带着其儿子改嫁他乡,之后,从没回过这个家。家中只剩下小郭与奶奶相依为命,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救济。她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家:“我的家就象一个鸟窝,一到下雨天,人不知道往哪里躲。”她可称得上现在版“数星星的孩子”。因为她家的房屋修建的年代久远,加上风雨的侵蚀。抬头看屋顶,一道道光线穿过破损不堪的石棉瓦射入室内,地面早已被天上掉下来的雨水滴出大小不一的。晴天,满屋子的阳光如黄金遍地,晚上小郭躺在床上透过“天窗”数着头顶的星星;雨天,滴滴答答的雨水从这扇“天窗”直落下来,就如周校长所说的那样,如果外面下大雨,屋里就是下小雨。人无处可躲,只能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刮大风。如果不是亲身见证,真的不敢想象还有这么艰难的家。
我家的“比萨斜塔”
“表哥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几根木头,把它顶着,要不早就倒了。”对着比比萨斜塔还要斜、全靠三根小圆木顶住的黑乎乎墙壁,孤儿小姚幽幽地说。小姚,一个14岁的小女孩,父母因交通事故双双去世,现在和弟弟俩相依为命。家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遗留下来的那床棉被。姐弟俩靠平常课间在学校附近捡废纸、塑料瓶、砍一些柴,赚一点生活费,有时问大伯要一点生活费。那天下午我到她家做家访的时候,他们已做好饭,吃的是黄豆芽,用豆腐汤伴饭吃。问到为什么不买肉吃,他们便说一块钱的豆芽和豆腐还要分两顿吃,根本就买不起肉。即使真的有钱,也宁愿把买肉的钱剩下来留作下个学期交学费用。见到他们在这么艰苦的生活里竟能那么的坚强,这可能就是“穷人家里的孩子早当家”吧!
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是艰辛的,他们随时会面临失学的可能,但他们却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将来怀着无限的希望。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感染了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城里孩子所没有的品格。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坚强,勇敢的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会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磨炼自己。
亲爱的同学,对比一下我们跟山区孩子的生活。炎炎夏日,当我们在有空调(电风扇)﹑电脑的条件下学习时,你可曾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却点着蜡烛,靠着微弱的烛光在埋头苦读;刮风下雨天,当我们躲在自己温暖的家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同在一片蓝天下,山区的孩子不得不放下手中看着的书,边拿起家中的盆喷罐罐接透过屋顶落在室内的雨水,边默默地祈祷着:雨快点停,我还要争取时间读书!周末,当我们计划着去哪里玩的时候,他们却要走山路﹑过小桥﹑砍柴﹑播种﹑收割等农活,稍有时间休息,他们又赶紧翻出随身携带的课本复习;当我们埋怨学习累而厌学的时候,还有许多同龄的孩子因贫困而含泪呼喊着:“我想读书”!听到这一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下,应该要珍惜我们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好好学习,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一样的教学之路
没有电脑、没有实物投影仪,只有一块黑板、一张陈旧的讲台、几十张桌椅,这就是贫困山区课室的写照。老师的教学虽然只是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但学生听得确实津津有味,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代课老师每个月只有170元的薪水,却依然在默默耕耘着;一个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同时教着4个年级的学生,承受着工作的巨大强度、难度而毫无怨言;一个中学老师,十几年没有机会再深造,向学生们传授着干瘪的知识,也仍竭尽全力;一个非本村的男老师,为了村里100多个孩子能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宁愿留在这个工作偏僻的小村庄一直工作,到现在30多岁还没有谈女朋友。因为那里每一位老师都坚信:孩子,是山里人的希望,而让这希望延续下去的,正是教育。因此那里的老师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教学当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好与坏;学生不因学习条件多么的差,依然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心里想着更是“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的信条。尽管山村教师工资收入很低,但他们却依然热心地从事着认为是最光荣最伟大的工作-------教育事业,这使一个从城市里来的我感到无限的钦佩。
一个“失职”的父亲
周臣高,是逻沙实验学校的校长。他除了管理中心校的全面工作以外,还要管理中心校属下的十个村完小。要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他还兼任初一年级其中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以及担任该班的班主任。他办公室的门正好对准我们宿舍,每天晚上十一点多,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从他办公室透出来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进入梦乡;第二天六点十五分左右,当我们还在美梦中留连忘返的时候,他已经站在升旗台上总结昨天晚上各宿舍的情况。为什么称他为“不称职”的父亲,是因为:去年,我被安排任教初二其中一个班的英语,当时他的小孩小睿也在这个班上。刚开始,由于我是支教老师,小睿怎么也会给我一点面子,慢慢地,他那爱搞小动作的坏习惯就开始曝露出来了。有一次我把小睿叫到我的宿舍前,跟他聊了很久,其中聊到他们父子之间的一些问题时,我发现周校长提供给我关于小睿的信息跟小睿自己提供的完全不同,我可以断定他们平常几乎没有什么沟通。通过深入了解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每天周校长都是一直工作到差不多凌晨一点才回宿舍,除了吃饭那短短的二十分钟,一家三口难得聚齐。从小睿读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周校长都没有辅导过小睿功课,只是久不久巡堂的时候顺便观察一下儿子上课的情况。因此,小睿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而他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却在县里面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他为百色市和乐业县的重点高中送去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从家长的口中,我更了解到周校长一个完整的形象: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开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家长早早就要出门,步行几个小时来到学校,这是周校长早已在自己家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家长准备好热气腾腾得饭菜;当了解到哪个学生被迫辍学回家时,他第一时间从他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并亲自送到学生的家里,动员他们回校上课……每一次全校老师下乡动员辍学儿童返校时,他总是把路途最遥远又最辛苦的地点留给自己。每一次跟他去探访贫困生,更是让我对他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全乡有1万多名适龄儿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每走到一个屯,他都能给我们详细地介绍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教学,我更是获得不一样的满足。山区里的孩子获取的信息量远比城市里的孩子要少,他们所了解的知识就更少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全是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那里的孩子几乎都没接触过英语,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让老师在上面给他们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从纠正他们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到指导他们朗读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我们的教学就像母亲教自己的孩子说话一样,虽然有时会觉得很累,但是当听到学生们慢慢开始能用英语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背诵小诗唱英文的儿歌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能够表达的,就像一个母亲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教导下慢慢学会说话一样。更让我感动的是,前年我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广西探望我的时候,那些孩子竟然自发地走到操场上大声唱着我平时教他们的英文歌,没想到平时这么害羞的孩子竟然用这么特别的方法来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的疲惫都显得微不足道,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何老师,无论我多努力,我的英语成绩还是不及格,我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随着每一次考试的失败逐渐消失……”看到这些信件,我感到一阵心酸。山区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同样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都享受着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为什么城市里的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浓厚而山区的孩子竟然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通过课后跟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我了解到他们实际需要和真实想法,知道对山区的孩子要倾注更多的爱,关注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在学习上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生活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眼光放远一些。在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进步并不明显。有的学生自己放弃学习,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劝,也毫无作用。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改作业时发现还是错。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或多或少有点失望。但回头一想,作为一名老师,我就应该做我该做的事,对学生负责,但求无愧于心。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们补课,和他们谈心。讲上十遍没有效果,我又打起精神说上第十一遍,第十二遍,以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去感动着学生,也感动着自己。在教英语的过程中我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学会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生活的环境,这才是泱泱大国国民的胸怀。外面的世界不是伊甸园,但也绝不是洪水猛兽。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由畏惧到自信,从厌恶英语到喜爱英语,这一切变化我都能明显地感受。我不敢奢求多年之后他们还会记得我,如果我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了另一道门,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些不同,那么我就很满足了。渐渐地,我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学生真诚的回报。我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尊敬,他们把我当作了知心朋友、大姐姐,跟我分享他们的小秘密。更令我高兴的是班上的同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英语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现在学生在信中会写到:“我很高兴,因为我发现其实英语并不难学,我开始对英语学习有了信心……”课堂时间的成功使我毅然扩大了教学范围——组织班际、校际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表演英语剧《白雪公主》、演唱英文儿歌、玩猜单词的游戏,给学生创造课堂外的另一片天空、另一个舞台,让他们的视野更宽更广。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的进步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我发现:原来当教师的最大乐趣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那里,我感受到了!

关怀,就是暖暖的春意
扶她一把, 人间自有真情在。 太多的话语就是虚浮,面对翻新的房顶、新彻的墙壁,滚烫的热泪封住了想说的话,哽咽间勉强挤出:“共产党好!广州亲人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体支教老师的穿针引线下,参与帮扶人群有来自我们琶洲小学的领导、老师、学生以及还有许多不留名字的热心人士。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样,送花的各位同学们、老师们,你们一定能首先嗅到花香。“孩子,我们不需要你的回报,只希望你能爱你的父母、爱你的亲人、爱自己的祖国;希望你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来帮助他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就是我们帮扶的动机。
在广西支教的这段期间,因为得到琶洲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在“学雷锋”活动月举办了“手拉手”——帮助西部地区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捐赠活动,让千里之外的山区儿童感受到我们学校全体师生的关怀。两年以来,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共捐赠了1863元,资助了24名贫困生,使这些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此外,爱心资助活动的范围更遍布整个客村学区,2006年4月24日,客村学区的全体校长、部分行政人员更亲自送来2250元,资助了12名贫困学子,并为逻沙实验学校添置了一台音频调测器;海珠区教研室英语教研员赵诺嘉老师捐赠一批英语阅读与听力练习册等;社会人士资助4名贫困生,资助金额为2400元。这些受资助学生通过与广州的师生进行信件的往来,建起交流的桥梁;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我用自己绵薄之力资助了14人次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为7310元,用于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加:节选贫困生的感谢信部分内容)
在乐业的两年里,支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离不了两地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乐业县教科局的领导每次来到学校总是对我们嘘寒问暖;广州的领导,无论是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学校的领导更是不远千里,多次深入学校看望我们,给我们带来盎然春意、无限动力。
余秋雨曾说过:“人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是无法用言语来传递的,只有让自己去体验。”来广西支教,我发现自己获得的感受从没有如此强烈。不仅仅是视觉上看到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一双双明亮又饱含真诚的眼睛,一双双粗糙的手,最主要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在同一天空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心灵的净土,体现生命的价值,享受教育的幸福。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将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这里,请允许我再一次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还有特别要感谢在座的张校长、杜主任、徐主任,感谢你们给予我这个锻炼的机会,并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开展的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感谢你们给了我两年的时间,让我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感谢各位老师,因为支教的缘故有很多老师分摊了我的工作;感谢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重燃了山区孩子上学的希望!还有很多给予过我帮助的人,我虽然没有一一列举,但我会铭记在心!最后,让我再一次真诚地感谢所有这些在支教期间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谢谢!
 

上一篇文章:暑期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下一篇文章:支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