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语文说课稿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正文

二十年后说课稿

本站微信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 《二十年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二十年后》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册的课本,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读。本单元所选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这三位作家都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单元目标为初步了解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对欧洲18、19世纪的社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课文表现了欧•亨利小说的特色: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品味语言,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二是体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是把握人物的特点和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类外国短篇小说,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更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而在一堂课中要进行接近4000字的大阅读量,感知人物形象要理解体会体会“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巧妙有一定的难度。
四、备课过程:
课文的前面有一段有一段2000字左右的关于欧•亨利的介绍性文字,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欧•亨利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家的生平与写作特点、代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一般都是草草扫过,将注意力都放在小说的情节上。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文字呢?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走近作者”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概括作家的特点,引出“欧•亨利式的结尾”。一般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都是顺着课文的思路,先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才强调结尾的意味深长。但,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我借鉴了数学上的逆推法。在学生概括出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时,让学生朗读结尾,并思考结尾为我们解答了那些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整堂课的展开打开了一扇窗户,即——结尾意料之外的是什么?为什么“鲍勃前来践约却被逮捕”是情理之中呢?这样2个主问题串起了整堂课。小说的写作背景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那么何时介绍当时美国西部开发时的社会环境呢?是课堂讨论展开前还是讨论中?何时更合适?在学生讨论进行到“找到鲍勃是个通缉犯的依据”时,再向学生展示鲍勃所处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鲍勃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20年后成为一个不法之徒的社会原因。作业我设计了一个三选一的题目,让学生更深入的揣摩鲍勃的内心世界。
五、上课师生互动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不太喜欢举手发言,一方面是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是的确回答不出来,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展开。全班分为四大组,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举手热烈,相互补充,课堂讨论气氛浓烈。
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有了课前充分的备课与预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能将白板技术为语文课堂所用,白板是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课件不复杂,但白板技术运用却是课堂顺利展开的保障。
不足之处:由于课的一开始学生阅读作者的介绍部分筛选有价值信息时还没有进入状态,课的行进节奏有点慢,所以造成整堂课的时间把握有点紧。
 

相关阅读推荐:

六年级美术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 二十年后回故乡说课稿

二十年后回故乡说课反思

二十年后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