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思品说课稿高中政治说课稿> 正文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说课稿

本站微信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说课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框课标的基本要求是:“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知道大众文化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大众文化现象给予客观评价。”
二、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是整个文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是第四单元的起点。
教学内容:本框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知道大众文化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大众文化现象给予客观评价”的要求。本框题的核心是通过分析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而主动选择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
根据课标要求,参照教科书,支撑这一问题解决的知识有:⑴文化生活的特点;⑵文化生活的两面性;⑶发展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其中重点问题是辨别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只有辨别清楚,才能趋利避害,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从而为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打下基础。由于高二学生尚未学习哲学知识,所以它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同时,由于学术界对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有那些基本特征,存在着分歧,所以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学情分析:应该说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以至付出沉重的代价。很显然通过本框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目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人们的文化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确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方针等。
(2)能力目标: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现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既看到主流,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消费品位低下、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确立依据:准确把握大众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文化生活中的 “喜”与“忧”
  确立依据:了解文化生活的“喜”和“忧”,是学生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坚持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学习方法
(1)认真听课,记笔记
(2)合作探究,善于交流
(3)善思好问
七、教学活动过程:
本框题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在此基础上分析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从而让学生顺其自然的进入到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学习之中。三目之间层层推进,联系紧密。基于此,教师想从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切入,通过分析辨别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使学生明白怎样发展我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使我们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姿,更加色彩斑斓!基于这种考虑,我准备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呈现文化生活,感悟色彩斑斓。——2-3分钟
播放歌曲《青花瓷》,让学生观看画面,继而富有感情的说出如下导语。
“你是否被眼前的这组既陌生又熟悉的画面所吸引,是否已融入到这一首优美婉转,香飘四溢的歌曲之中?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大家已被吸引,已被融入。好,就让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心境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导课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非常切合本框题的主题,给学生呈现一个色彩斑斓的精彩世界,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和欣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老师富有情感的导语中,学生已经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主动自觉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2.视频欣赏,寻根探源。——10分钟
对于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通过播放视频--上海世博会材料,,自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1当代文化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2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 由于学生已经欣赏了精美画面和视频,说出当代人们文化生活具有“色彩斑斓”的新特点并不难,但要让学生自己全面详细的说出其原因,就有一定难度。所以就需要老师的解说和引导,充分挖掘利用热点时事教学资源。这样一下子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就会愿意思考,也乐于思考,而且避免了文字的枯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老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现代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在师生共同解答完这一问题后,我顺势而上,设问引导:
“同学们我们常说,看看别人的,想想自己的。欣赏完刚才那段精彩的视频,我特别想知道同学们的文化生活怎么样呢?”这就过渡到了第二目的学习。即教学环节三。
3.现场采访,谈“喜”论“忧”。——10分钟
对于第二目“文化生活中的 ‘喜’与 ‘忧’”我主要通过“创设平台-----现场采访-----自我参与-----师生交流”的方法来处理。创设的平台如课件所示:3你喜欢并参与过什么文化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表达自我的需要”。相信,这一问题一出,学生都非常乐意参与这个交流的平台,来畅谈自己的文化生活。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上网、读书、听歌”等文化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择机而出,适时追问:4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文化活动,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新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智慧的目光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富有魅力的多元化语言去感染学生,评价学生。比如:在学生回答看书这种活动方式时,我会这样鼓励学生:这位同学提到看书,我想起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曾自题的六言“养心,莫善寡于,至乐,无如读书”,同学,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再比如有学生对“网络” 的作用能一分为二的认识,我会用惊讶的表情说出:“同学们,我们班这位同学的认识中闪现着一种光辉的哲学思想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语言,再加上老师富有真情的说出来,一定会感染和穿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快乐,收获成功!
在学生明白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之后,我再进一步设疑质问:5既然一些品位低下的网络“黄毒”是庸俗的,不健康的,为什么一些网站还要把它放在网页上进行传播呢?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得出:是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致。由于学生对网络有切身体验,所以学生在探讨知识的同时,会从情感上认同在如今的文化生活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用一切积极向上的文化财富,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通过前边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 “忧”。此时我继续设问引导:
“很显然,对于这种有“喜”有 “忧”的文化生活,我们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那么,我们要把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引向何方,管成何样呢?”这就进入了本框题的第三目。即第四个教学环节。
4.角色模拟,探讨发展。——10-13分钟
对于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处理。
首先,6探讨“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这一问题。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爷孙二人因选择电视节目而发生争论的生活场景。爷爷喜欢长征歌曲,小明特别爱听周杰伦的歌曲,于是两人发生了争论。
此生活场景和学生非常贴近,甚至有的学生都可能有过经历。因为贴近,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动情。学生自然就会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流露出个人内心的情感。伟人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若干年后周杰伦的歌曲能不能成为经典”存在争论。
关于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二者价值大小的问题,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需要老师从理论上进行必要的引导。但此时我不会马上打断学生的争论,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的去辩,去争。理不辩不明,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知识,在辩论中学会尊重,在辩论中收获智慧。最后老师点拨归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流行歌曲若干年后能不能成为经典作品,就看它能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但不管是经典的还是流行的,传统的还是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还是娱乐的,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这种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学术界意见并不一,分歧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在学术上兜圈子,而是立足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之后,我将继续设疑导问:同学们,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呢?这一设问就将学生引入到了本框最后一个问题的探讨之中。
其次,对于7“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这一问题,我主要采用“分角色讨论”的方法来处理。
学生刚才欣赏了周杰伦的歌曲,尚意犹未尽。我会抓住时机,顺势引导,创设一个以“中学生追星”为主线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扮演五种不同角色,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青年学生应追求明星的什么品质?
(2)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有什么愿望及要求?
(3)明星和大众传媒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中,应该具体做些什么?
(4)政府通过哪些措施来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望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新课改理念倡导老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应把文化生活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还原,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体验观察社会现象。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学习,突然让他们扮演模拟明星、政府等角色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学生愿意参与,也乐于参与。由于学生对追星有一定的切身体验,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在学生分角色讨论讨论之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老师适当点拨归纳,释疑解惑,师生共同得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基本要求。
得出这一基本要求之后,老师再给学生展示近几年党和国家在文化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大政方针政策。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党和国家时时处处都在为人民着想,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到此,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探究完毕。
5.案例分析,归纳提升。——5分钟
在本节课新知探究完毕之后,我通过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为主题的案例(课件呈现以下案利: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有人为网络唱赞歌,认为它是广大青少年的福音。也有人认为网络是祸水,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让学生自主8思考并讨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网络的发展使我们的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可这色彩斑斓中有 “喜”又有 “忧”,所以对文化生活的管理引导必不可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方向,我们应牢记要求,弘扬主旋律。同时,我会充分的赞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健康向上和落后腐朽文化爱憎分明的态度,肯定学生理性辨别文化生活的能力。
这一总结也是本节课的板书,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能够系统化,加深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我将以这样的语言再一次进行知识、情感上的升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文化生活必将绚丽多姿,阳光明媚,充满和谐!”
6.走进生活,体验践行。——5分钟
“同学们,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活,体验饯行,完美自己。”如此引入到本节课的“走进生活,体验践行”环节。
新课程要求老师要善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在课后生以“网络语言是堵还是疏?”为题写一份调查报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预期
对本节课的设计我没有采取用一个案例一贯到底的模式进行处理。相反,无论是教学案例、教学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我都力图体现文化生活“色彩斑斓”这一主题。让学生听了这节课后,不仅理解了教材的内容是这样讲的,更感受到老师对这节课的处理也是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这样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并产生践行的愿望。当然,预期不等于现实。年轻的我和这一预期尚有差距。但,年轻就是资本,教育因创新而美丽,青春因教育而动人,将青春的汗水洒在教育的沃土上,我选择,我无悔!
 

相关阅读推荐: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说课稿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说课

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说课稿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