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历史说课稿高中历史说课稿> 正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本站微信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①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①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4.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本设计的最大特色也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三.教学设计
1.教法和学法
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②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亲身见证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及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本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3.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师生齐唱。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略)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新课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
问题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幻灯片展示)
(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方分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
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用幻灯片展示。也可由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再见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的情景,但课前由学生准备。)
(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月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
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也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香港回归重大的意义。如港澳回归,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你谈谈你的感想?2007年,作为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萌权,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庆典上,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简要叙述其发言的内容。)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幻灯片展示)
(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再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归纳,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问题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本课升华:投影显示板书,让一位学生根据板书小结本课知识。
反馈练习
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
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并配以朗诵,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设计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措施一:要形成较固定的历史学习合作小组。选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协调
措施二:要设置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措施三: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前就印发相关的材料,或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个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是保证课堂上小组交流能成功实现的一个前提
 

相关阅读推荐: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说课稿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