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语言技巧探究与训练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04-22 13:5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运笔如刀,学鲁迅做一名战士
——《拿来主义》语言技巧探究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管中窥豹的方式,研究分析并学习运用鲁迅杂文中的各种语言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指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发自我的思想和观点,并能用自己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批判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能思辩的人。
2、树立学生对待社会生活、文化事物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2、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教学思路与设想:
本课为第二教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节课的重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分析章节,管中窥豹,研究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本节课将采用教师分析、组织讨论与尝试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听、说、读、写,较好地掌握鲁迅先生在杂文中常用的语言技巧。
课堂使用多媒体展示台辅助教学;分组讨论时,学生依座位安排四人一组。
教学安排:
1、多媒体展示:5分钟
2、语言技巧分析:15分钟
3、分组讨论、课堂写作:15分钟
4、作品展示:5分钟
5、总结与作业:2分钟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台、课件

教学过程:
(承接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了解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文化遗产。这篇文章是鲁迅根据当时发生的几件事情写成的,作者以小而见大,以犀利的文笔成就了这篇著名的杂文。而我们同学在议论文写作的时候却总觉得无话可说,或写不出真意,是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吗?是我们的身边没有素材吗?我以为不是。主要是因为同学们缺少对生活的关注、观察,缺少对生活敏锐的探索、思考,也缺少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来精析《拿来主义》中一些章节,希望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能够指引同学们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能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笔来表达生活的人。

——————板书:运笔如刀,学鲁迅做一名战士——————


什么是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评论。其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活泼犀利。为什么说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是因为杂文的语言具有杀伤力。我们通过学习《拿来主义》的一些段落来体会一下这样的语言杀伤力。

【第一步骤:(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全班齐声朗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
(多媒体展示)
技巧之一: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技巧之二: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技巧之三: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鲁迅杂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杀招,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就能让许多人暴跳如雷、气急败坏。所以,有人称鲁迅为最会骂人的人,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那些真正厉害的高手,总是伤人于无形的。

分析讲解 技巧之一——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一下《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废话。(按小组)

如:1、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2、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
3、……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解释:1、别的且不说罢。鲁迅表面上是说不说,但重点却是在“别的”二字,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我举的这些例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例,就不一一枚举了。
2、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鲁迅表面上是说不讨论,其实言下之意就是讨论也没用,因为这二者根本没什么关系。
3、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虽然作者明说了不想举出实例,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只是不想举,并不是没有实例。此处是暗指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表面上是说不想再说,言下之意是我已经说得太多了。


分析讲解 技巧之一——貌似表扬赞赏却嘲讽奚落。

让同学们一起找出文中出现的反语。(按小组)

如: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解释:1、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但其实活人与古董能算什么进步呢?明明相同,却反用“进步”,表明了国民政府实质是堕落、无耻,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鲁迅用这句话讽刺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之可笑,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讽刺和鞭鞑。
2、丰富、大度。当时我们中国真的很丰富吗?真的能如此大度吗?1934年的中国,民不聊生,而政府却借用展览之机,盗卖文物。自说丰富和大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扯弥天之大谎了。(可举鲁迅曾举过的一个例子:如果是一只狮子,说肥大是不要紧的,但如果是一只羊,一口猪,说肥大可不是件好事。)

分析讲解 技巧之三——貌似无心之笔却一针见血。

有几处似乎是无心之笔,同学们可能找不到,可由老师指出: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2、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解释:1、“不知后事如何”。国民党政府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也表明了国民党政府的掩耳盗铃的行为。(这不正和我们台湾的“总统”陈水扁一样吗?明明是去和美国人拉关系,却偏偏说是去旅行。引导同学们思考。)
2、做了女婿换来的,本是一句看起来很一般的话。但鲁迅在此却有很深的目的,即是讽刺当时邵洵美之流。当时这个反动文人邵洵美做了富家翁的女婿之后很爱自我炫耀,鲁迅在此处顺手就将他骂了一句。如果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但作为与鲁迅曾有过论战的邵洵美却会像挨了一棒一样难受。


(分析完以上《拿来主义》一文中三个语言技巧之后,过渡到学生的训练。)


【第二步骤:(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提供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前社会的四个文化现象:

1、 疯狂歌迷:杨丽娟
现年29岁的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13年的追星之路上,杨家花光了所有积蓄,连住的房子都卖掉了。2006年,其父亲为满足她去香港见刘德华的愿望,想卖掉自己的肾来筹钱,这个消息成为去年人们热议的话题。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见到了刘德华并与之合影。第二日,其父亲跳海自杀。杨丽娟再次成为了网上的焦点人物。

2、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又名火冰可儿,清水芙蓉,水媚妖姬,黑桃皇后,其人最早出现在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由于其经常在网上贴自己的照片,发表许多非常自恋的文章,最后成为了网络人气火爆名人。在她之后又出现了一大批如菊花姐姐、芙蓉姐夫、红楼弟弟、水仙姐姐之类的敢秀之人。
芙蓉姐姐名言:我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的焦点。
芙蓉姐姐经典造型:摆S型动作。

3、 诗坛芙蓉:赵丽华
国家级女诗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2001年先后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评委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
  个人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作家协会奖、中国诗歌学会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金奖等。主编《中国诗选》、《中国女诗人合集》等。
后因在网上发表一系列诗歌引起轰动,被称为“梨花诗人”。
代表作品: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4、“台湾总统” 李登辉
2001年4月22日,其以“检查心脏”为由访问了日本。中国各界强烈抗议日本政府允许李登辉的访问。2004年12月27日,李登辉携其夫人以去日本观光为由对日本进行了访问。并称自己到22岁为止都是个日本人,是接受日本的教育长大的,以前的名字叫做‘岩里正男’。

一、教师示例:
[举例] 听说前次李大总统心脏不好,只好很不情愿地去了趟日本,据说是去治疗,只是不知道最后去了哪里;而时隔三年,大总统又坐不住了,想以心脏不好的理由吧,又怕人猜疑,人家日本的医术还是不错的。于是这次只好去观光了,好歹富士山要比日月潭来得有名罢。

二、课堂训练:
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三个素材,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写作。仿写《拿来主义》的第一段,进行举例和反讽的训练。时间为10分钟。

老师请各小组的代表共享他们共同的作品,并给予点评。(5分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中的语言的几个特点,一是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二是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三是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写议论文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同时要注意关注、观察和思考生活,做一个能思考、善思辩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以笔为刀的战士。

板书设计


运笔如刀,学鲁迅做一名战士
——《拿来主义》语言技巧探究与训练

技巧之一: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技巧之二: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技巧之三: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实战素材:杨丽娟 芙蓉姐姐 赵丽华 李登辉

课堂实训:以小组为单位,从三个语言技巧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进行当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