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二年级数学

《对称》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12-26 20:5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对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第70 页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正确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剪剪、画画、折折等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能画对称轴。
教具、学具:
课件、三幅剪纸、剪刀、若干张彩纸、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各一张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的特点。
1、出示常见生活图片。(课件并配上音乐)
如:拱桥、蝴蝶、蜻蜓……
(学生欣赏图片)
2、探讨图片中蕴涵的共同点。
师:小朋友们,请你左右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3、引出课题。
(1)师:如果把它们对折会怎么样呢?
学生想象回答,待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对折过程。
(注: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让学生看到“对折—重合“的过程,使学生真实的感知对称的特点。)
(2)师:说得真不错,把左右两边对折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注:漂亮图案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对称,感受对称的美。)
二、提供素材,引导探究。
1、认识对称图形。
(1)剪一剪。
① 师:老师剪了一些图形,你能猜猜吗?(出示3幅剪纸)
(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② 师:老师想美术课上学过怎样剪,谁愿意说说呢?
(学生可能说:对折——画图案——剪)
③师根据学生的方法剪了一件衣服。
:师:这样可以吗?那你来动手剪剪自己喜欢的吗?
④学生自己尝试。
(2)学生可以把自己剪出的漂亮图形贴在黑板上。
(注:结合其它学科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2、认识对称轴。
(1)师:小朋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这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引导发现:它们都有一条折痕,我们书上给这条折痕取了名,请打开书本看一看叫什么名?
(2)学生自己看书寻找信息。
师:书上给它取名为“对称轴”。你会画吗?
(3)请优等生上来画一条对称轴,强调认真仔细。
师:你也来画画对称轴。
3、学生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对称,并自己学会了画对称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对称图形,你找到了吗?
三、巩固深化。
1、判断对称,再画对称轴。
(1)师:对呀,生活中有太多的对称图形而且都很美,老师这儿的你看是吗?(课件出示第68页的做一做)
(2)师:你知道对称轴在哪儿吗?(展示2位学生作业)
2、折折对称轴。
(1)师:小朋友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都是对称图形,你能折折画画他们的对称轴吗?
学生动手,小组交流。
(2)学生反馈。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逐步展示,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圆形(?条)。
(3)引导思考。
师:在对称的世界里,一个对称图形不只有一条对称轴。那圆形到底有多少条呢?老师请你课后去研究,你会发现一个惊喜的答案。
(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素材来折折画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对称轴的画法,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出示第70页第三题。)
1、师:老师带来的这两个小伙伴是谁呀?同桌一起来画一画,猜一猜。
2、展示一幅优秀作品,揭晓谜底。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
五、课堂小结。
1、师:你学会了什么?
2、再次欣赏图片,感受对称的美。
如:房屋的建筑、塔……
(注:这些图片与课始的相比,不仅体现了对称欣赏价值—美,而且渗透了对称的使用价值—稳。)
教学反思:
反思:
通过《对称图形》的实际教学及听课老师的见解和观点,让我意识到课堂上教师用语繁多并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从教学设想、教学疑惑和课后反思来谈谈体会。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田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这节课的实践反思,我对这段话又有了重新思考,我现在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大胆放手”,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甚至争论,去获得数学知识。在我实施的教学中也许就不需要教师的这些帮助,所以在以下两点上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一、不要帮助学生重复答案,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构建知识的区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适时点拨或引导,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重复学生的回答是认可一位学生的答案而否认了全班学生的多种答案,扼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所以教学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把它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之中。只有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之上的学生心理过程,才识积极有效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将教学建立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之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性、独创性、洞察性等创新思维特征的表现。
二、不要帮助学生表述问题,教学应在学生对问题的表述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答案的正确性,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充分认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获得答案,更重要的是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出现了问题,往往只用“同一”的提示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表述能力,最终还是让学生乖乖地落如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思维圈套中,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上怕学生走偏了,想尽方法让学生跟着自己预设的思维学习,总要说很多就显得罗嗦了。因此,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表述能力是,应该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发展出来。
自我评价: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转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房屋建筑、艺术作品,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在本节课中主要是轴对称,“对称图形”一课中知识的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上都很新颖、很全面。
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将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为主线,注重在教材和课件演示中挖掘可发展学生创造的因素,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以“看一看——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逐层感知对称图形的美。在学了“对称图形”后,还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对称的运用性,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