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优质获奖教案

发布者微信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当时历史,体会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者们的不幸遭遇或结局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提升心灵的感悟。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浪漫之旅的方式整合课堂内容,融合历史课中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既体现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又彰显历史对于文学艺术的强大支撑。老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到达三个主要景点:一、英国国家图书馆,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二、维也纳金色大厅,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震撼;三、巴黎卢浮宫,再现浪漫主义美术的冲击。浪漫之旅,一路探寻,且行且思,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最后进行“生命的追问”,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课题导入】
师:很高兴来到人杰地灵的长兴,想必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学生情绪马上调动起来,表示喜欢)《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嘉靖年间来到长兴做县丞,他大量搜集素材,完成了我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杰出作品《西游记》,也由此给长兴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浪漫主义。
(本堂课是异地借班授课,如此设计意在以学生熟悉的典故导入,清新自然,又拉近与长兴学生的距离。)
    师:老师此行,正是寻着这股浪漫主义的气息而来,同时,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通过浪漫之旅来探寻与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交相辉映的西方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教学过程】
    师:首先明确一下我们的“旅行须知”:任何时代的文艺,都离不开现实的支撑,在历史课堂上品尝文艺的盛宴,第一步要从常识的角度了解文艺,第二步从情感的角度感受文艺,第三步,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做到从历史的角度考文艺。明确基本方法后,让我们开启浪漫之旅,老师只是路标,不是导游,真正的探寻者,是各位同学。
    第一站:英国国家图书馆——文学之旅
师:这里有丰富的藏书,根据掌握的资料,你认为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哪些1 9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完成表格。(老师请一位同学填表,不完整的内容由其他同学补充。)充实后的表格如下:
 

国别
英国
法国
俄国
作家
拜伦
雪来
雨果
普希金
作品
《唐璜》《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
《西风颂》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师:除了这些外,浪漫主义文学在意大利、美国、波兰等其他国家也很流行,但英法两国成就最高。我们选择一本经典作品来品读小说中的浪漫主义。(一同学介绍:《巴黎圣母院》,大概内容如下:)
    在巴黎圣母院住着两个人,学识渊博的副主教克洛德和丑陋的敲钟人卡希莫多。克洛德看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并打发人在夜间劫持了她。少女被年青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并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副主教趁他二人约会之际刺伤军官,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姑娘即将被绞死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钟楼怪人卡希莫多救出,并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姑娘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姑娘又一次被送上了绞刑架,而此时英俊的军官却正在向国王的女儿献媚求爱。眼瞅着姑娘被绞死,卡希莫多愤怒地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从钟楼顶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并自杀在她身旁。很多年后,人们发现墓地里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试图把他们分开时,尸体顿时化成了两缕青烟。
    师:这是个非常浪漫凄美的故事,《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雨果把笔锋直指宫廷与教会,
揭示他们如何压迫群众,人民怎样同两股势力斗争。听完同学的介绍,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哪个主人公最美?美在哪里?你觉得卡席莫多吗?在他身上我们能找到哪些美丽的东西?(由此师生展开一场关于美丑的讨论)
    学生观点摘要如下:
    爱斯美拉达最美,她外表漂亮,又能歌善舞,善良快乐,但却成了教会的迫害对象,算得上是天使折翼,跌落人间。
    卡希莫多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敢爱敢恨,充满对爱情的追求,又勇敢地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杀死,在这个外表丑陋的人身上,能看到一种人性的真美。
    最痛恨圣母院副主教,不顾教会清规戒律,用尽各种手段要得到爱斯美拉达,他道貌岸然,却集虚伪与邪恶为一体。他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宗教的禁欲主义压抑扭曲了他的灵魂。雨果通过这个人物讽刺教会的荒唐和虚伪。
    势力薄情的孚比斯;他一面甜言蜜语的与姑娘幽会,另一面当姑娘落难时,他却正向国王的女,儿献殷勤。一副见风使舵的嘴脸。
    师总结:雨果不愧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大师。他将人性当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放大出来,采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情节离奇,却感情真挚,这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
    师过渡: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我们班几位同学对文学家颇有研究,接下来有请拜伦和他的亲友们。(同学表演自编自导的历史剧——《拜伦》)
    剧本如下: ”
    第一幕,拜伦家里
    拜伦父亲:孩子,你有着我们贵族高贵的血统,从现在起,你就继承了我们家族的勋爵爵位和富有的庄园。
    拜伦:不,父亲,我不希罕这些。我要学识,我要民主,我要看到大家平等博爱。
    第二幕,剑桥大学毕业后,拜伦游历欧洲。
    (惊喜热情的走过前台,把在座同学当成一个个欧洲国家)
    拜伦:0H!My god!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土耳其,这些国家的民族运动好热烈呀。
    好友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是啊,我要塑造一批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敢于反抗,说写就些。(夸张地奋笔疾书)
    旁白:战争是一种怎样神圣的消遣?它吃尽你们的庄稼,虽然爱尔兰饿得慌,乔治王却体重二百八十磅。
    拜伦(愤怒地高喊):英国是世界的强盗,自由的敌人,我要离开。
    (旁白:拜伦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买了一艘小小的帆船,架上两门大炮,带上一批枪支弹药,来到了希腊战场。)
    拜伦:希腊,我来了。(做狂热状)
    第三幕,希腊战场,拜伦遇雨,病倒了。
    拜伦(艰难地站在讲桌旁,假装站不稳):不幸的希腊,为了你,我献出自己的时间和财产,现在把36岁的生命也献给你。希腊!希腊!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倒于讲桌上)
    旁白:拜伦病了,死了,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来悼念这位“思想界的君王”,这位杰出的诗人,这位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勇敢战士。
    (拜伦起来,绅士十足地向全场谢幕)
    师:看了同学的演绎,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拜伦吗?
    生:有激情,对革命的激情;对理想热烈追求;对暴政非常痛恨;对黑暗社会尖锐的批判。
    师:你觉得他个性冲动吗?(与学生继续讨论)
    生:冲动,连祖辈的家产都变卖了。
    生:不冲动,这正是一种革命家文学家应有的热情。
    师:拜伦和雨果都很注重自我感情的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广阔的历史现实,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这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的特点。
    师过渡:让我们继续浪漫之旅,且行且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这么一种批判现实,热烈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呢?请大家阅读几则材料,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展示材料一(动荡的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17921 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
   18151830复辟的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18301848七月王朝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
    (动荡的欧洲)
    1821)1 823西班牙(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
    18201821意大利革命
    1 8211 829希腊独立战争
    18251826俄国(要求废除农奴制)的革命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比利时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材料二   启蒙运动引导了法国大革命,但法国大革命之后,并没有建立起启蒙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相反,暴力、恐怖和战争似乎在嘲弄着人们的理性。在理性缺失的现实面前,一种反叛、变革的情绪在各个领域滋生,最终汇成了巨大的浪漫主义潮流。
    ——摘自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
    《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三
    第一小组观点摘要如下: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也震撼了整个欧洲的19世纪欧洲工人的生活改良蒸汽机封建统治。在其影响下,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了讴歌革命,讴歌英雄的浪漫主义作品。所以浪漫主义出现的政治原因是:法国大革命的震荡。
   第二小组观点摘要如下:启蒙思想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得社会各阶层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艺上的宣泄。所以浪漫主义出现的思想根源是:启蒙运动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
   第三小组观点摘要如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延伸,这一方面丰富,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传播了文艺中的浪漫主义。
    师总结:浪漫的文学反映了现实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又支撑着浪漫主义的文学。这就印证了一个哲学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革命后的欧洲依然忍受战争和动荡拷打时,浪漫主义者们则以美好的理想拷问着当时的社会,同时也鼓舞了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影响。
师过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需要我们诉诸阅读;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需要我们诉诸倾听,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兴起的,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我们浪漫之旅的下一站:
 
第二站: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之旅
 
   老师展示一段错误的材料,请同学伴着优美的《春之声圆舞曲》阅读课文,然后甄别。
    史实甄别:
    “一代音乐宗师贝多芬从他的故乡法国出发,来到了素有‘音乐之都’的柏林拜会了‘歌曲之王’舒曼,舒伯特为贝多芬演奏了一曲自己的
浪漫主义乐曲《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认为,虽然自己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但舒伯特却把浪漫主义音乐推到了全盛时期。
    ——老师自编
    一学生指出材料的失真之处:贝多芬的故乡应该在德国;音乐之都应为维也纳;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歌曲,他才是“歌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舒曼的乐曲无一不散发着诗歌般的韵味,认为只要感情浓烈,形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他才是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
    师过渡:除这些外,我们熟知的《卡门》《马赛曲》《国际歌》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OK!Ladies and getlt。lemefl,we。Icome tO GOIderlHa]].请欣赏一组贝多芬的交响乐,并从中体会贝多芬作品前后期题材的不同、命运的变迁、创作手法的变化。(老师播放大气流畅又冲击力极强的《命运交响乐》和《合唱交响乐》高潮部分。)
    学生任选老师提供的话题,各抒己见,摘要如下:
    题材方面: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大动荡时代,他前期作品以革命和英雄为题材,如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于1804年春,本想献给拿破仑,但得知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并涂去
原来的题词,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事实上拿破仑没死,只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死了。拿破仑帝国后,人们整天生活在动荡之中,所以贝多芬又寄情山水,也描写一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六《田园交响乐》。从贝多芬的作品能看出来浪漫主义音乐在内容上,多与梦想、大自然、对英雄的赞美密切相关。
    命运变迁方面:他一生充满挫折,30岁后听力渐弱,直至两耳失聪,但他决意扼住命运的喉咙,《命运交响曲》正是作者同命运搏斗,追求崇高理想的呼声。
    创作手法方面:如欢乐颂,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部分,将声乐与器乐完美交融,节奏生动优美,感染力强,更酣畅淋漓的表情达意。
师过渡:艺术源于现实,贝多芬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听到激进的革命,威武的进军和革命失败后的悲壮。那个动荡的时代,孕育了像贝多芬这么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也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结束音乐的鉴赏,让我们继续浪漫之旅。
 
第三站:巴黎卢浮宫——美术之旅
 
    师:卢浮宫名画云集,从墙壁到屋顶,都挂满了油画。19世纪初,浪漫之风也吹到了美术领域。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梅杜萨海难:1816年7月法国“梅杜萨号”巡洋舰在贵族船长错误指挥下,触礁,沉船,舰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之夭夭。余下的150余名乘客,在一个临时拼凑的木筏上与狂风恶浪作斗争,13天后只剩下1 5条生命奄奄一息。法国政府封锁消息,但几个幸存者披露了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
    师:如果你是画家,将如何用自己的作品来描绘这一重大事件。请简述你的构思?
    (学生们:有的想画狂风中一艘艰难支撑的军舰;有的想借鉴泰坦尼克号的场景;有的想画海难过后到处漂流的尸体。老师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不妨把构思的作品画出来。)
    师:籍里柯以幸存者的口述为依据,以金字塔形构图,把焦点定格在木筏上的幸存者发现天边有船影掠过时那种绝处逢生的激情。
    师:大家看,这木筏边是什么?
    生:是漂浮的尸体。
    师:求生者们努力制造的制高点是?
    (学生辨认是红布,红衣服等)
    师:这个人被同伴以一种金字塔的造型,托举到了制高点,手里高举着他们能找到的最醒目的一根布条。假如我们可以配音的话,你认为他们喊出的会是什么?
    生:救命!我们不想死。
    师:这种困境是谁造成的?
    生:舰长,是统治阶级。
    师:这木筏中的人就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法国人民。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中斗争的象征。整个画面阴冷,充满着动荡不安的焦虑,让人看了非常震撼。这幅杰作发表了浪漫主义的宣言,可当这幅作品在沙龙展出时,受到古典主义画家猛烈的攻击,他们认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死尸样的人物,完全破坏了古典主义追求的宁静和单纯的美。在当时最能理解这幅画的是一位比籍里柯小七岁的青年画家,这个人就是德拉克洛瓦。他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有28日》。
    师:这幅画取材于“七月革命”,画中最吸引我们的是谁?
    生:自由女神。
    师:这就是画魂所在。自由女神左手持枪,右手高举着三色旗,画面其余人物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带礼帽的职员,举刀的工人,受伤的人正仰着头鼓励自由女神的前行,女神的左侧,一个挥舞双抢的少年毫无顾忌的在炮火中向前冲
去。这画面,其实就是七月革命的真实再现。如果我们能配音的话,你认为女神喊出的会是什么?
    生:冲啊!
    师追问:冲向什么?   
    生:冲向复辟的波旁王朝。
    师:美术家或许不能直接扛枪上战场,但德拉克洛瓦用他手里的画笔,鞭笞着复辟的波旁王朝,为法国人民轰轰烈烈的革命摇旗呐喊。
    师:两幅画放在一起对比一下,这到底是一种艺术创作的雷同,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从色彩看,都比较阴沉;从题材看,都反映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构图看,都突破了古典主义美术工整的布局;从情感表达看,都淡化理性,强调感性。
    师继续讲述:时代使得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风格,梅杜萨之筏高高飘扬的红布条终于演变成了法国革命的三色旗,体现法国人民从“渴望自由”到“拿起枪争取自由”的伟大转变,是从“沉默”到“爆发”的伟大转变。这不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吗?
    师过渡:这次浪漫之旅一路探寻,有了文学,我们的心灵就不会孤独;有了音乐,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寂寞;有了绘画,我们的精神将会更加振奋。结束浪漫之旅,老师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贝多芬终身未娶,生命的黄金时期开始耳聋;舒曼的大部分时间被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拜伦36岁死于希腊战场;籍里柯33岁坠马而亡;舒伯特才华超群却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如烟花般短暂,他们的生命又如烟花般绚烂。我们不禁要追问生命,感悟心灵。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对浪漫主义最深刻的感受。
    (学生踊跃谈自己的感受,摘要如下:)
    1.从拜伦得到启发:追求理想和自由,表现个性和感性
    2.从贝多芬得到启发:推崇英雄、充满激情,
敢于抗争,
    3.浪漫主义就是强调主观,表现自我,表达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4.他们听从的不是冷冰冰的理性,而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结束语】
师: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这三件事情使得当时的欧洲成为各种矛盾聚集、碰撞、)中突的焦点,也孕育出了热情、勇敢、忧患、良知的浪漫情怀,那是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精神财富,也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