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 正文

黄州快哉亭记评课稿

Tags: 黄州快哉亭记
字号:T|T
本站微信

 文俊老师上的这堂课,果然是像他的名字那样,是 “文”味 十足 的。
说它有“文”味,首先体现在执教者本身对 文言文教学的理解 上 。说句老实话,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是有过偏颇的。文言二字,曾经搞得我们 掂量再三还是 游移不定,到底重心落在哪一头,让很多教师纠结不已。于是我们曾经把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 为文言教学的追求,等到发现已经走到了“言”的死胡同,折转身来又把“文”搞得腾驾于“言”之上。 好在 随着课改的不 断深入,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文言文教学 应该 对文字、文章、文化 有 整体 的 关注 、作 有机 的 结合,差不多已 成为了我们的 共识,也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 了 体现。 就文言文而言,“ 文 字”当然 是 解读文本的 基础 ,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现象的 教学 ,但这肯定不是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关注文章,关注我们手头正在教的这一篇,关注“这一篇”区别于“那一篇”的独特的文本 内容与文化 价值 。这需要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文俊老师对文本是有研究的。 这可以从他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证明,三个目标 中一个是关于掌握字、词、句和相关文言现象方面的;一个是关于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写法的;一个是关于体会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和把握文章的文化意蕴的。三个目标 正好暗合了对文字、文章、文化的 整体 关注,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执教者长期实践思考后的一种自觉。而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也是达成了预期的目标 的 , 比如说,在落实“快哉亭”命名的原因时,执教者有意让学生抓住相关句子( 比如说: 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等等 ), 并 以此作为阅读思考的抓手,边 提炼词句 边 板书 内容 , 既为学生提供了解读文章、思考问题的思路,也落实了重点 字词 句子的 理解, 可以说,是 将文字、文章、文化 作了有机的 整合。

说它有“文”味,还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很像在写一篇“文章”。 我们说, 行文 要 讲究构思,文俊的这堂课也很讲究构思。纵观全堂课,我们会发现,整堂课文脉清晰,文思缜密。 它的 “文脉”, 从文化角度而言是 “贬官文化”。执教者从余秋雨《文化苦旅 • 洞庭一角》中“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引出,到本文中的被贬官 文人有几个,再到结合文本看他们被贬之后的人生态度, 再以 余秋雨 《文化苦旅》中写到的一段贬官心态 的 文字进行讨论思辨,最后以复习旧课的形式,调动学生以往相关积累,强调贬官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民族精神。 能 体现 这堂课 “文脉”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快哉”,按执教者的说法 ,这是全文的“文眼”,是理解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以,执教过程中“快哉”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看得出执教者想着力在这个词上下功夫, 从而 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背后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蕴。 同时,在“文脉”的不断 推进中,我们还看到了执教者缜密的文思。比如说,在运用材料上的前后照应:起笔以余秋雨的观点导入,结束部分又以余秋雨的观点激发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问题;在板书的设计和问题的设置上,也体现出执教者缜密的思路,板书 看似随意 写来 ,其实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写什么 早 已是全盘在握;五个问题的设置也是围绕教学重心,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是阅读的推进,也是思考、思维的深入;在课堂细节方面,也 体现出 执教者的小心思,如:故意写错学生容易出错的 这个“倏” 字,在让学生纠 错 中以引起 他们 的注意。 或许我们会 以为这 只 是雕虫小技 而已 , 但 这样的“雕虫小技”还 是能够体现 执教者的 教学智慧的。 当然,关键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说它有“文”味,当然还有执教者本身流露出的一种“文人之气”。 文俊是首届上海市十大教学之星中的一个,对自我形象 定位 有一定的追求,基本定位于儒雅潇洒的文人形象;教学上也有追求,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教学要追求情、理、趣” ,特别是在情与趣的追求上,他的文人之气往往表露无疑。 平时课上, 一旦情之所至, 他常常会 手之舞之歌之咏之,有很强的感染力。这堂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他激情演绎的地方 。确实,课堂是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教师的“情动于中”、“情有所发” 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 ,有时要比你理性的分析更有效 。另外,说文俊有“文人之气”,还体现在他与学生的互动中 所具有的 “人文” 意识 。 我们会发现,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气是商讨型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激励性的, 目的是为了 让学生 能够 在比较自然宽松的氛围中 乐于学习与思考。 特别是当老师在备课预设时感觉到 自己的 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距离,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时, 毅然放低 标准 ,帮助学生越过难点。比如说,对宋玉关于“雄风”“雌风”的理解,不仅以现代文示人,而且基本以老师带着理解的形式进行,充分考虑了学情。

这里, 我还是想针对以上有 “文味”的三点, 与文俊老师作一点探讨 :
1, 你充分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字,文章,文化,但在具体教学中,你
还是有所侧重的。这对你所执教的重点中学 自学能力较强 的 优秀学生而言是可行的,但对阅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是否还需在字词 句的理解上作必要的停留与敲打?
2, 你这堂课给人感觉执教如行文,有诸多可圈点处,但教学毕竟不是写文
章。 文思缜密、前后照应可能是一篇好文章的必须,但不一定是一堂课的必须。教学与写文章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在确定的同时还有其不确定性。 如果教学像写文章的话,那它也只是一篇文章的草稿,是不是应该在进入课堂后,视教学的具体情况,或调整、或补充、甚至 需 忍痛割爱?
3, 你落点于“贬官文化”来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这很能体现你对文本价
值比较深刻的把握,并以此突显两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固然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效果也不错。但“贬官”涉及的面毕竟是少数,而“遇与不遇”却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遭遇的生命感受,如果抓住 “遇与不遇” 这 一 点深入体验你已经关注到的“ 不以物伤性 ”,恐怕与学生会走得更近,也与两纲教育中高中阶段应通过文学作品“ 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 的要求 更为贴近。

相关阅读推荐:

黄州快哉亭记评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