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望天门山》教后反思 终于上完了,虽然效果并不是预期中的那么好,但毕竟努力了,毕竟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而且毫无疑问,我在做的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使我对课的思考有了深入。这这个意义上说,我已无憾! 当童老师指定要我上《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时候,说老实话,我的内心是惶恐的,自己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与这诗的感觉相差太远,我无法想象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豪迈诗句的情景。我把忧虑告诉童老师,没想到他自信满满地说:“你不一定要亲自读啊!”“我要的就是这种反差的效果!”我不知道他这是信任我还是他自己,但我确实被“蛊惑”了,我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望天门山”之路。 定下了课文,我到处去找《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资料,各种各样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李白的生平,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中历来所争论的问题等等。同时也去查询了文字学的资料和古诗的阅读方法,这两者的资料都有,但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的东西网上就没有了。我足足看了四五天,但毫无头绪,完全弄不清楚我该如何去把文字学理论用于古诗课堂教学。我想学生都没接触过古字古义的,讲字理理解可能会有难度,我打算把这诗放在五年级里上。抓每句诗尾“开、回、出、来”这几个动态的词,体会作者把景写美写活了。每句一字地抓体会,读情感。其间拓展李白的另一首《天门山》,根据情境把诗中的句子一个个的插入到《望天门山》中,最后在结课时,整体出示《天门山》一诗拓展阅读。把教案给童老师一看,他当即提出了把《天门山》整合进《望天门山》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建议全部删去。我那个心疼啊,辛辛苦苦构思了这么一个设计,还自鸣得意呢,这一删叫我情何以堪啊!但教学设计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有的活动应为学生的学习领悟过程起到一个释放、解码的作用。如果通过教学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他们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那这是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