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现行我国的教育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高二学生处在高中学习的中间阶段,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较高一已有所提高,但与高三相比,高二学生整体上缺乏高三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对教育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和地位及教育与个人的关系还体会不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感性的材料和理性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教育的作用以及地位的认识,树立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学习,为将来走进社会,贡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党和国家为发展教育做出的努力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成就,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文字、图表、学思之窗和问题探究,领会概念,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了解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从而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问题教学法等。
学法指导:阅读法、分析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问题: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由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由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内容?意义?)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拉开了序幕。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先是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想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指出: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成就:渐成体系:①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 _ 的建设人才。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表格,思考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947年的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681000所
1949年的4.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导: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动乱中的教育
   呈现文革时期反映教育遭到中断和破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学生讨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出现曲折的原因是什么?教育事业发展曲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老师小结: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学生思考: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老师小结:青少年一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缺失;专门技术人才的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加大。
三、教育的复兴
   问题设计:
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就
1、措施:
1)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具体措施:
①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尊师重教,迎来教育春天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④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⑤ 鼓励民间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⑥加大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力度。
呈现材料增强认识:
1)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一: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五、六、七条内容;
材料三:广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监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免收全部农村户籍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并对特困学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之真正享受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材料四: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材料一:1999年,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强烈反响。2000年,全国的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了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不得1990年的3.4%提升到2000年的11%。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6月,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又连续下发了8个配套实施办法。
材料三:教育部:要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2007154亿元助学资金已全部到位
图片资料:《大眼睛姑娘》、《职业教育》、《职业教育
表格材料:《211工程学校》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图片资料:《首届西部教育论坛》、《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
表格材料:《2001-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说明: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成就: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四、课堂延伸: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请回答: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学生讨论:略)(小结)
1、历史经验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第一、国际: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第二、国内: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还不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的劳动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五、课堂拓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全国教育经费总计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从中,你获取到什么信息?
信息: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课堂小结]:
过去50多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多年。50多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巩固练习]:选择题8题(略);
材料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