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学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11-16 15:1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9)
本章结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与教训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
赫鲁晓夫 (农业——工业——批判个人崇拜)

4、改革与挫折 勃烈日列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逐渐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从近两年高考在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从题型上看:主客观题均有涉及,但以主观题为主。
2、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于考查再认再现与分析比较能力。以新材料创设情境,通过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在高考中体现的比较突出。
3、从考查内容上看:充分体现了考查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特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建立与调整考查较多。本专题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热点问题的紧密联系,在课程标准中的主干地位,决定本专题在未来高考中仍会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结合时事热点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来加以关注。

课 题
复习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成就
第一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内容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复习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2.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4、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1)背景
1)十月革命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 ,退出了一战。
2)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武装干涉苏俄
3)国内 叛乱 ——三年内战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 。实现向 过渡。
2、内容
农业:1918年,实行 ——开始的标志
工业:
贸易:取消 ,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
分配:实物 ,实行成年人 ,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
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
消极作用:弊病和错误,如强行征粮,遭到广大 的反对。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违背了 规律,不是向 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原因:(1)四年的大战和三年的内战
(2)严重的
(3) 推行,引起人民不满(农民、工人不满、士兵叛乱)
(2)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 ,向 过渡。
(3)标志: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4)内容:
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这样,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 和 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 和 的形式,实行 。
商业方面:允许 ;实行 。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 。
(5)实质:(特点)
是在 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 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 ,并逐步过渡到 。
(6)意义:
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 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 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
政治上:它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 。
理论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 相对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 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 。
三、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1991.12)
(1)成立: 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 召开。
(2)原则:
(3)全称:
(4)法律确定: 年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
【预习检测】
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2.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了余粮收集制 B.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令
【教师点播】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大中下企业国有,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
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了解有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思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3、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有什么共同之处?启示?
共同之处:都是一种社会制度在经济上对另一种制度的借鉴,都起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4、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
【知识运用】
1.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被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道路已经指明”的含义是
A、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去战胜敌人 B、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D、确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这两次探索活动的共同之处
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②注重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③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下选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工业国有化 D.实物配给制
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以发展经济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了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6.《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
7.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8.《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9.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D.要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6.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A.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B.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控经济发展 D.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0.苏俄新经济政策能够实行的根本前提是
A.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C.工农联盟已经完全巩固D.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11.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措施
C.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政策 D.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这一特点
12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经济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3.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经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
14、下列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是
A、满足消费、扩大市场 B、实行按劳分配C、实行按需分配 D、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15、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16、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到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赢得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17、列宁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18、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19、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况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20、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1、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2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A、1919 B、1920 C、1922 D、1917
23、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一位同学学习时说: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请列举三个实例说明。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新经济政策其实质是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
中国改革开放,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 。